年薪600万华为技术总监,美国公民身份曝光,带13人窃密获刑

前言

谁能想到,华为的技术总监竟然成了美国人,还带着13个人偷走了公司的核心技术,赚了大钱。

7月28日,法院终于宣判,张琨及其团伙将入狱6年,出狱后,5年内不得踏入芯片行业。

这也是我国芯片史上,最严厉、最彻底、最震撼的判决,那么,他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内鬼”的?

张琨的双重身份

张琨,人才中的人才,精英中的精英,北大毕业、美国硕士,曾在高通干了5年,拿下“最佳技术奖”,是WiFi领域的绝对专家。

2011年,他以“技术专家”的身份回了国,并且加入了华为的海思,一干就是十年,在华为,他的年薪超过了600万,业内尊称他为“WiFi之王”。

听起来像极了我国科技自主的“理想人物”?但有一个细节,很多人忽略了,他早已加入了美国的国籍。

是的,这位被华为重金聘请、委以重任的“技术大牛”,早已不是我国的公民。

虽然这本身并不违法,人才流动也很正常,华为也一直欢迎海外的高层次人才回国效力。

但问题在于,一个拥有美国人、掌握我国的核心通信技术,他是否应该被赋予如此高的权限?

更关键的是,他回国的动机,究竟是“报效祖国”,还是“潜伏十年,伺机而动”?

我们不得而知,但事实是,从2020年底开始,张琨的“报效”之路,悄然转向了“背叛”。

从“技术总监”到“创业教父”

2020年,美国制裁我国的科技,华为首当其冲,海思被迫“断粮”,自主研发成了唯一的出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张琨动了心思。

他清楚地知道,自主研发太慢,烧钱太狠,风险太大,而他的手里,握着一张“王炸”,华为的WiFi6/7全套技术、算法设计、电路图,甚至是测试数据。

只要把这些“搬”出来,自己创业,几乎可以零成本复制一条技术路径。

于是,一场代号“蚂蚁搬家”的技术盗窃计划,悄然启动。

张琨的第一步就是拉拢“自己人”,他不想孤军奋战,先找来前同事刘某,作为“合伙人”,随后,又以“期权、三倍薪资”为诱饵,挖来了顾某、周某等3名技术人员。

这些人,都是华为海思的“老人”,对内部的系统了如指掌,权限高、信任度强,他们成了张琨的“第一批棋子”。

张琨的第二步就是秘密组建“影子团队”,2021年2月,张琨正式从华为离职。

一个月后,他在南京注册了尊湃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对外宣称“致力于国产WiFi芯片的研发,打破国外的垄断”,听起来是不是很正能量?

但真相是,这家公司的核心团队,60%以上来自华为海思,更离谱的是,有些人还没从华为离职,就已经在给尊湃干活了。

白天在华为上班,晚上偷偷去尊湃调试代码,领着双份工资,上演“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实剧,还有人甚至用假身份在尊湃任职,只为掩盖行踪。

张琨的第三步就是把技术“蚂蚁搬家”,怎么把技术偷出来?

他们用的,是最原始、也最有效的方法,截屏拍照,把电路图、算法流程图一张张拍下来,手抄代码,把核心的算法手写记录,带出公司。

智能手表传数据,把资料拆成小的压缩包,通过蓝牙传到手表,再带出园区,伪装成开源项目,把华为的代码改头换面,发到GitHub等平台,再偷偷下载回来。

看似笨拙,却极其有效,因为华为的安防系统,防的是“黑客攻击”,防的是“外部入侵”,却防不住“内部人”人肉搬运,就这样,他们一点点把技术“搬空”了。

张琨的第三步是拉投资,有了技术,有了团队,接下来就是“讲故事”。

张琨的背景太强了,前高通、前华为、WiFi之王、海归专家,资本一听,立马就心动了。

2021年4月,公司成立仅两个月,高榕资本就砸下了亿元投资,随后,小米集团、湖杉资本等纷纷跟投。

不到2年,尊湃通讯的估值从5亿飙升到了10亿,成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所有人都在期待,这家“国产芯片黑马”,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华为海思”?

但没人想到,这匹“黑马”,其实是从华为的马厩里偷出来的。

纸包不住火,华为亮剑,警方突袭

然而,再完美的伪装,也逃不过“速度”的质疑,一家成立仅两年的公司,竟然推出了WiFi6芯片,性能号称“比华为快30%”?

业内专家一听就笑了,这速度,比造火箭还快。

因此,华为早有警惕,毕竟,WiFi6是他们的核心战场,不可能让一个“空降黑马”轻易超越。

于是,华为启动了内部的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尊湃芯片的40个关键技术点,与华为芯片的相似度高达90%!

更离谱的是,有些代码里,连华为的内部标识都还没删干净,这已经不是“借鉴”,这是赤裸裸的剽窃。

2023年4月,上海警方联合了江苏警方,对尊湃公司进行突袭,7台服务器被查扣,9965万元资产被冻结,14名核心人员全部落网。

司法的鉴定显示,尊湃芯片与华为芯片的技术密点重合率90%,多项算法、电路设计、版图布局完全一致,部分的代码可追溯到华为内部的系统日志。

这场“技术盗窃案”,终于曝光,铁证如山。

7月28日,判决出炉,主犯张琨,有期徒刑6年,罚金300万元,出狱后,5年内禁止从事芯片行业。

其余13人,最高判了5年,总罚金1350万元,部分人同样面临禁业,尊湃公司的技术资料全部销毁,公司强制解散,所有投资商血本无归,小米、高榕等机构损失惨重。

这是我国芯片史上,最重的一次知识产权判决,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惩罚”。

第一次把“技术密点重合率90%”当作定罪的核心依据。

过去,技术抄袭往往打“擦边球”,辩称“灵感相似”、“独立研发”,但这次,法院说了:只要关键的技术点高度重合,而且无法合理解释来源,就构成侵权,这堵死了“抄袭洗白”的后路。

创下了“禁业限制”的先例,出狱后5年内不得进入行业,这是对“技术背叛者”最严厉的震慑。

你偷的不是钱,是国家的未来,你背叛的不是公司,是整个行业的信任。

向全球传递信号,中国保护知识产权,动真格了。

过去,外界总说“中国山寨成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但这次判决,用1350万的罚单和6年的牢狱,告诉全世界:中国的技术,不容亵渎。

高通解散研发中心

案件曝光后,还曝光了一个诡异细节,高通公司在上海WiFi7的研发中心,2023年突然解散。

而就在近期,高通又在美国,紧急注册了2项WiFi7关键专利,时间节点与尊湃案高度重合,这仅仅是巧合吗?

有人猜测,张琨在高通工作了5年,掌握了大量的WiFi7底层技术,他回国后,可能并没有完全“断联”,而和高通的人员保持着联系。

尊湃的“快速研发”,或许不仅偷了华为,还“融合”了高通的部分技术,高通察觉后,紧急解散了上海的团队,转移了核心技术,避免了进一步的泄露。

如果这一猜测属实,那这场案件的性质,就从“企业间谍案”升级为“跨国技术泄露案”,而张琨,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这场案件中,最让人痛心的,不是张琨的背叛,而是华为的防线为何如此脆弱?

信息源

很多人在骂张琨:忘恩负义、卖国贼、技术叛徒,但是,我们也不该只骂他,更应该反思。

一个掌握核心机密的技术总监,带着13人团队,持续两年“蚂蚁搬家”,华为竟然毫无察觉?

张琨明知违反了竞业协议,却依然敢干,因为,过去类似案件处罚太轻,缺乏震慑力。

结语

这场案件,给我们上了三堂课。

技术创新,没有捷径,想靠“站巨人肩膀”快速成功?巨人一旦回头,你就会摔得粉身碎骨。

知识产权,就是国家命脉,每一份代码、每一张电路图,都是无数工程师用青春换来的,不容亵渎。

信任,必须建立在制度之上,再强的“天才”,也需要制度的约束,否则,天才也会变成“魔鬼”。

这个判决够重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9

标签:科技   年薪   总监   身份   美国公民   华为技术   华为   技术   芯片   公司   核心   判决   代码   案件   电路图   团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