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绿皮火车上,要是谁能掏出一碗红烧牛肉面,立马就成了整节车厢的“焦点人物”——香味飘起来,馋得人直咽口水。
那时候的方便面,是身份,是享受,是“稀罕玩意儿”。全国超过400个品牌,校园有“小浣熊”,车站有“康师傅”,连单位福利都能发“桶面”一箱。
可谁能想到,转眼几十年过去,热水还在,面却凉了——如今市场上只剩四大品牌垄断江山,其余的,不是退场就是转型。
1992年,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上线。
这款面,在天津开始生产,配置了牛肉酱包、纸质碗和塑料叉。这是彼时市场上从未有过的配置。康师傅斥资800万美元建厂,三个月后,销量飙升,全国火车站排起长队。
同年,一家叫统一的公司在新疆设厂,旗下“干脆面”打开中小学零食市场,“三国卡”在黑市可换一瓶汽水。彼时的泡面市场,才刚刚起步。
往前十年,1982年,珠海华丰推出三鲜伊面,口味清爽、包装讲究,在康师傅未进入大陆前,华丰是市场老大。
90年代中期开始,华丰市场份额被压缩至边缘。1996年,印尼金光集团控股华丰,至今仍在生产,但早已失去主导地位。
这一年,全国注册在册的方便面品牌超过400家。河南南街村、四川白家、上海白玉兰、重庆光友、武汉今麦郎、甘肃兰州金强……都曾在全国卖过面。
但到了2010年前后,大多数品牌要么倒闭,要么转型,要么被收购。
2013年,方便面销量达462.2亿包,是历史最高点。次年,市场进入衰退期。方便面连续三年销量下滑,到2016年,降至385.2亿包,减少77亿份,跌去一个印度全年消费量。
销量下滑的不只是产品,是品牌生死线。统一靠老坛酸菜翻盘,康师傅靠高端豚骨系列保底,今麦郎主攻下沉市场,白象转型国货路线。
到了2024年,行业再无新品牌能进入主赛道。市场份额集中度空前提高,“四巨头”控制超过九成的铺货渠道。头部之外,不再有声音。
2000年,北京西站,绿皮车候车室热水壶咕嘟作响,排队打水,拎着康师傅泡面,是出远门的标配。
那个时候,泡面是刚需。对务工人员,是饭;对出差职员,是粮;对学生,是夜宵。彼时中国高铁尚未成网,全国铁路以普通列车为主,行程以天为计,泡面拥有稳定的消费场景。
2011年,全国外卖市场规模216亿元;到2016年,扩大至1662.4亿元,增长近八倍。同年,方便面销量从2013年高点下滑,跌至谷底。
不仅是外卖,还有速度。中国地质大学研究显示,高铁运营里程每增长1%,方便面销量减少0.3191%;高铁乘客增加1%,销量减少0.3977%。这个比例意味着,高铁系统每提速一次,方便面市场就被压缩一次。
2015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首次减少。这一年,也是中国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集中速度放缓。农民工,是泡面最稳定的消费群体。群体规模减少,需求自然收缩。
火车速度快了,城市密度大了,食物选择多了,泡面失去了存在感。再加上健康争议逐步放大:2005年,卫生部发布薯条致癌风险预警后,方便面成为“垃圾食品”的代表,虽然行业澄清丙烯酰胺含量在15~80微克/千克,不构成致癌风险,但形象已被打上标签。
原本可选性低、便捷性高的泡面,在快节奏的新城市结构中,被置换出主流食物链。
2023年前11个月,中国方便面销售额同比下降2.4%,三大品牌一年少卖20亿包。“卖不动”的背后,不只是人群的走散,也是认知的转变。
2023年第三季度,方便面行业上新757款新品;2024年第二季度,又有603款新品问世。
康师傅旗下现有777款产品,261种口味。它不是没做事,是做了太多事。
营销也没松懈。2020年花了141.5亿元;2022年168.1亿元;2023年上半年就烧了90.19亿元。相当于平均每天投入超4900万元。这些钱,主要投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冠名综艺节目上。
新产品方面,“香菜方便面”在2023年上线,销量突破2800万元,相关视频播放超1.6亿次。这款面借助社交情绪走红,但本质是一次品牌求存的“破圈测试”。消费者给面子,企业看回报。
问题在于,消费者只记得红烧牛肉和老坛酸菜,其他品类再花钱也难破圈。而康师傅的上新逻辑被批评“模仿多”:统一出绿茶,它出冰绿茶;统一出鲜橙多,它出鲜果橙;今麦郎出凉白开,它出喝开水;统一推汤达人,它推汤大师。
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低。2008年起,康师傅每年研发投入仅2000万元左右,约等于2023年上半年总营收的0.0048%。研发不值一提,营销主导一切。
尽管如此,出海成为下一个坐标轴。
2023年,白象进入北美四大连锁超市,铺货覆盖500家门店。康师傅在欧洲开设速达面馆,主攻华人群体。法国华人超市,95%上架方便面产品。
而国内市场的人均年消费量,仅为韩国的40%。韩国2024年上半年,方便面出口额同比增长32.3%,总额达5.9亿美元。三养食品计划全年进驻200家海外卖场,预计营业额增长45%。
相较之下,我国方便面品牌出海战略偏重形象建设,而非大规模铺货。避开印度等低消费区,主攻欧美城市市场,目标是品牌认知度而非销量冲刺。
这一策略的背后,是对海外市场不确定性的谨慎权衡。国内市场不景气,海外竞争激烈,企业选择了“慢打仗”的方式出场。
400个品牌的时代早已封存,留下的巨头还在为一碗面的命运搏命突围。
中国方便面简史(收藏版) .快消品渠道管理.2017-10-28.
一碗方便面里的企业发展史.经济日报.2022-05-18.
中国方便面兴衰史.彭湃新闻.2020-03-29.
永不消逝的1990:流行金曲和红色泡面桶.东方网.2023-07-31.
方便面想“自救”,但最终的“宿命”是消失?.21经济网.2024-09-03.
方便面60岁,从轻奢到垃圾食品.三联生活周刊.2018.
一包方便面背后的中国改革.意见领袖.2016-09-18.
一年卖出400亿包,中国方便面市场迎来又一春.商业人物.2019-10-08.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