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研发效率,在新技术加持下提升百倍!”
6月20日下午,南京江北新区药谷大道,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实验室。北京大学李源博士屏息凝神,用指尖轻点电脑键盘回车键,一瞬间,仪器屏幕上显示的神经元数据流飞速跳跃,恰似星河汇聚。
与此前不同,这些实验数据将直接通向市场端,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新药研发。3个月前,李源带领的北京大学“星智云开”团队还困守实验室,手握具备高信噪比的基因编码膜电位探针这项突破性技术,却因设备验证与产业对接等现实困境,在产业化门槛前屡屡碰壁。
破局始于改革
去年9月,教育部和江苏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以南京、苏州为核心承载区,以探路者姿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如今,这块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田”不断孕育出丰硕果实。
针对李源项目涉及的海量电生理数据与多模态成像数据分析,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副主任吴昊介绍,分中心精准出击:对接国际标准仪器保障实验精度,提供专业算法缩短数据分析周期,更通过转化平台集聚的18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资源,为其牵线多家药企。如今,“星智云开”团队成功注册公司落地南京,公司研发的电生理与多模态成像技术平台,成为创新药研发的加速引擎。
生物医药产业研发链条长、周期长、融资难是共性问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孔祥清带领团队研发数年的“超声波肾周脂肪无创消融技术”历经400多例临床验证,通过超声波技术让患者血压回归自然状态。然而,由于高达数千万元的后续研发与产业化资金缺口,他的创业项目一度濒临夭折,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为孔祥清团队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匹配载体空间,已成功对接到4000万元融资。目前,该项目已进入临床阶段,即将惠及更多患者。
“高校团队拎包入驻,价值千万元的国际顶尖分析仪器24小时运转,专业技术团队随时待命,最‘烧钱’的设备验证、工艺开发环节,我们兜底!”吴昊告诉记者,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还以改革思路创设“概念验证资金池”,设置5亿元早期项目转化启动资金,以科研经费的方式支持概念验证和孵化,项目成熟后成立公司可以转化为股权。
这个被誉为“勇气基金”的机制已催生奇迹:中国药科大学靶向蛋白药物团队,在该中心资金支持下完成关键的概念验证实验。数据一亮相,立刻吸引投资方目光,迅速斩获1700万元融资。项目生产线正在调试中,下一步将迈向规模化生产。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
拟稿:张甜甜 曹丽珍
审核:钱妍妍
发布:张军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