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镜先生司马徽:不出山却左右三国格局的神秘伯乐

一、从 "好好先生" 到 "水镜" 传奇


1. 隐士称号的由来

在三国那段英雄辈出、战火纷飞的历史中,有一位看似平凡却又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他就是司马徽,世人尊称他为 “水镜先生”。

司马徽,字德操,出生于颍川郡阳翟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他身处东汉末年那个乱世,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司马徽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无意于仕途,而是归隐田园,过着宁静而淡泊的生活。

他的日常生活简单而朴素,亲自参与农事活动,与邻里乡亲相处融洽。他精通多种学问,无论是道家的玄学、奇门遁甲之术,还是兵法、经学,他都有着深厚的造诣。然而,他并不以此为傲,也不轻易在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才华。相反,他为人随和,从不与人争执,总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在当时,品评人物的风气盛行,许多人都希望得到名士的评价,从而为自己的仕途打开一扇门。然而,司马徽却不愿卷入这种纷争之中。每当有人前来询问他对某人的看法时,他总是回答一个字:“好”。无论是面对才华横溢的贤士,还是资质平庸的普通人,他都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评价。因此,他被人们戏称为 “好好先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司马徽的 “好好先生” 形象。有一天,邻居家丢了一头猪,四处寻找无果后,发现司马徽家的猪与自己丢失的那头极为相似,于是便认定司马徽家的猪就是自己的,毫不客气地将猪牵走了。司马徽得知此事后,没有任何辩解,只是平静地看着邻居把猪牵走。他心里明白,在这样的乱世中,一头猪对于邻居来说可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与其为此争论不休,不如让邻居安心。

几天后,邻居在别处找到了自己丢失的猪,这才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司马徽。他感到十分愧疚,急忙将司马徽家的猪送还,并向司马徽磕头赔罪。司马徽不仅没有丝毫的责备之意,反而还安慰邻居,感谢他将猪送回。他的宽容和大度让邻居深受感动,也让周围的人对他更加敬重。

还有一次,邻居家的蚕到了结茧的时候,却发现没有簇箔(养蚕器具)可用,于是便来找司马徽借。当时,司马徽自己家也正急需簇箔,但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簇箔借给了邻居。有人对此感到不解,问他:“你自己也需要簇箔,为什么还要借给别人呢?” 司马徽笑着回答说:“他从未开口求我,如今来求,必是事急。我若不借,他必定怀疑自己平日不善而感到羞愧。我怎么能因为财物而让他不安呢!”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徽处处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德,他的善良和慷慨赢得了众人的赞誉。

2. 与庞德公的忘年交

在司马徽的人生中,有一个人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个人就是庞德公。庞德公是荆州襄阳的名士,也是一位隐士,他比司马徽年长十余岁,但两人却有着深厚的友谊,成为了忘年之交。

庞德公居住在岘山南沔水中的鱼梁洲上,他过着耕读为业的生活,夫妻相敬如宾,以弹琴、读书作为自己的乐趣,神情严肃,充满了隐士的风范。司马徽与庞德公的交往十分密切,他们常常在鱼梁洲上相聚,一起泛舟游玩,畅谈天下大事。在这些交流中,两人的思想相互碰撞,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有一次,司马徽去拜访庞德公,不巧庞德公去祭祀先人的坟墓了,不在家中。司马徽便径直走进庞德公的家中,让庞德公的妻子儿女赶紧做饭,以迎接徐庶所说的前来拜访的客人。庞德公的家人对司马徽十分熟悉,也知道他与庞德公的深厚情谊,于是便按照他的要求准备饭食。不久,庞德公回家,看到司马徽在自己家中,两人相视一笑,毫无主客之分,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

庞德公对司马徽的才华和为人十分钦佩,他认为司马徽心如止水,能够淡泊名利,同时又对天下大事洞察入微,如同明镜一般。于是,他为司马徽取号 “水镜”,这个称号不仅体现了司马徽的高尚品质,也表达了庞德公对他的敬重和赞赏。而司马徽也十分敬重庞德公,他从庞德公身上学到了许多处世之道和人生智慧。

除了为司马徽取号外,庞德公还为诸葛亮和庞统分别赐号 “卧龙” 和 “凤雏”。诸葛亮和庞统都是当时的杰出人才,他们与司马徽、庞德公等人交往密切,经常在一起探讨学问和天下局势。在这个隐士群体中,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共鸣。他们虽然身处乱世,但却怀揣着对天下的关怀和对理想的追求,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时代的发展。

司马徽与庞德公的忘年交,不仅是一段佳话,更是他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他们的友谊见证了那个时代隐士们的精神世界,也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识人之明:举荐卧龙凤雏改写历史

1. 庞统的蜕变:从狂生到名士


在荆州的襄阳,有一位年轻人,名叫庞统,字士元 。他虽出身名门,是当地名士庞德公的侄子,然而,年少时的庞统却并不出众,甚至可以说有些平凡。史书称其 “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那时的他,质朴而不机敏,周围的人很难察觉到他身上潜藏的才华。但庞德公却对这个侄子寄予厚望,深知他绝非池中之物。

18 岁那年,在庞德公的建议下,庞统踏上了拜访司马徽的路途。他满怀期待,长途跋涉,驱车千里,终于来到了司马徽的住处。此时的司马徽,正在桑树上悠然地采着桑叶,看到庞统前来,便热情地邀请他在树下交谈。

庞统没有丝毫拘谨,坐在树下,便与树上的司马徽纵论起天下大势。从政治局势的变幻,到民生疾苦的忧虑,再到兵法谋略的探讨,庞统侃侃而谈,言辞间充满了对时局的深刻见解和独特思考。他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出智慧的光芒,与他平日里质朴的形象判若两人。

司马徽一边采摘桑叶,一边认真聆听着庞统的高谈阔论。起初,他只是微微点头,随着庞统的讲述,他的眼神中逐渐流露出惊讶和赞赏。两人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中,太阳渐渐西斜,月亮悄然升起,从白天一直聊到了夜晚。司马徽对庞统的见识大为惊异,他从未想到,这个看似平凡的年轻人,竟有着如此卓越的见解和非凡的才华。

交谈结束后,司马徽不禁由衷地称赞庞统是 “南州士之冠冕”,意思是他乃南方州郡士人中的佼佼者 。在那个注重人物品评的时代,司马徽的这一评价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士人圈里引起了轰动。经他的赞誉,庞统在士人圈里逐渐为人所知,从此声名鹊起。

在这次与司马徽的会面之后,庞统仿佛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蜕变。他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而是成为了备受瞩目的名士。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他,关注他的一举一动。而庞统也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

后来,庞统在襄阳郡担任功曹,主掌考察记功。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选拔人才的重任,因此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公正无私。他善于发现人才的闪光点,不拘一格地举荐人才。在他的努力下,许多有才华的人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庞统不仅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在日常生活中,他也以独特的个性和深刻的见解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他喜欢品评人物、培养人才,虽然他品评人物时常常言过其实,但他有着自己的考量。他曾说:“当今天下大乱,正道衰微,好人少而恶人多。要想敦化风俗、助长正气,不把好人说得更好,就不足以让人仰慕,从而使从善者更少。如果我选荐十人,即使有五人不肖,也还有一半的人才可为善政。让这一半的人去崇尚教化,就可勉励有善心者上进不止,何乐而不为呢?” 从他的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良苦用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孙刘两家在赤壁合兵败曹操后,周瑜又击败驻守南郡的曹仁,从而领南郡太守。因庞统名重荆襄,周瑜强征他为功曹,并委以大事。甚至有一种说法,说南郡之事全由庞统主理,“瑜垂拱而已”,也就是说周瑜乐得做个甩手掌柜,可见庞统的才能得到了周瑜的高度认可。

建安十五年,周瑜于巴丘去逝,庞统送周瑜灵柩至江东。江东士人早已听闻庞统名声,等到庞统要走时,一起送他到城西昌门,这其中包括陆绩、顾劭、全琮等日后东吴的重臣。在欢送间,这些人问及各自优劣,庞统一一作出评价。他说:“陆君可谓驽马,但有余力。顾君可谓驽牛,却能负重致远。全君乐善好施而慕美名,类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一般,亦为一时才俊。” 他的评价精准而独到,既指出了每个人的优点,也委婉地提出了他们的不足之处。陆绩、顾劭等人听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庞统更加敬重,他们说:“假使天下太平,当与君再品四海豪杰。” 顾劭还专门跑到庞统住处,再次请教道:“君有知人之名,我与足下相比,哪一个好点呢?” 庞统谦虚地答道:“若论陶冶世俗,甄选人才,吾不及君。但若论帝王之秘术、安邦之精要,吾似乎略有所长。” 顾劭听后深以为然,对庞统更加亲近。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庞统在当时士人中的崇高地位和广泛影响力。

2. 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的背后推手

在东汉末年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刘备,这位胸怀大志的汉室宗亲,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后,此时正困顿于新野。他虽有雄心壮志,却一直未能找到能够辅佐他成就大业的得力谋士。

就在刘备苦苦寻觅之际,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一天,刘备与司马徽相遇了。两人一番交谈后,司马徽的学识和见解让刘备深感钦佩。而司马徽也看出了刘备的不凡志向和求贤若渴之心。

刘备向司马徽请教当世人才,司马徽微微摇头,说道:“儒生俗士,不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刘备急忙追问伏龙、凤雏是谁,司马徽微笑着回答:“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庞士元者,凤雏也。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这一番话,如同一道光照进了刘备黑暗的世界,为他指明了方向。

当时,诸葛亮号 “卧龙”,隐居于隆中,他常常自比管仲、乐毅,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一直未遇明主。而司马徽深知诸葛亮的才能,认为他是辅佐刘备成就霸业的不二人选。于是,他精心布局,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在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对诸葛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求贤若渴,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这位传说中的卧龙先生。于是,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 “三顾茅庐”。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不辞辛劳,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诸葛亮都外出未归,刘备并未气馁,终于在第三次时,见到了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决定出山辅佐他。在隆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局势,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他认为,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势力强大,暂时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历经三世,国险而民附,也只能作为外援,而不可图之。刘备可以先夺取荆州,作为立足之地,然后再谋取益州,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等到天下有变,就可以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兵,北伐中原,复兴汉室。

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话,犹如醍醐灌顶,对诸葛亮的才能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深知,自己终于找到了那个能够帮助他实现大业的人。从此,诸葛亮成为了刘备的军师,为他出谋划策,南征北战。

事实上,在诸葛亮出山前,他与司马徽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诸葛亮常去拜访司马徽,向他请教阵法韬略、治国安邦之道等。司马徽也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学识和见解传授给诸葛亮,对他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不仅仅是简单的人才举荐,更是一次影响历史走向的关键布局。他的这一推荐,不仅为刘备指明了方向,也为诸葛亮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更埋下了三分天下的伏笔。正是因为有了司马徽的慧眼识珠和精心布局,才有了后来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相得,才有了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才使得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三、隐士智慧:为何拒绝曹操刘备的橄榄枝

1. 对时局的精准预判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乱世,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都在为争夺天下而展开激烈角逐。司马徽身处其中,却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冷静地分析着时局的走向。

刘表,作为荆州的一方诸侯,虽然坐拥荆州之地,表面上实力雄厚,但司马徽却早已看透了他的本质。刘表心胸狭隘,缺乏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虽然有着 “江夏八俊” 之称,却并无真才实干。他只是凭借着汉室宗亲的身份,勉强维持着荆州的局面。司马徽深知,在这样的人手下效力,不仅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还可能会陷入无尽的纷争和危险之中。因此,当刘表多次征召他时,他都以自己才疏学浅为由,坚决推辞,拒绝了刘表的招揽。

刘备,这位心怀大志的汉室宗亲,在当时也对司马徽寄予了厚望。他在檀溪逃命后,有幸遇到了司马徽,被司马徽的学识和见解所折服,于是便想请司马徽出山,辅佐自己成就大业。然而,司马徽却婉拒了刘备的邀请。他并非不看好刘备,相反,他看出了刘备的不凡志向和求贤若渴之心。但他也清楚地知道,刘备虽然有着复兴汉室的雄心壮志,但此时的局势对他来说却极为不利。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势力强大,孙权占据江东,根基稳固,而刘备此时却还在四处漂泊,实力相对较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自己出山辅佐刘备,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局势,实现天下统一的目标。

曹操,作为当时最强大的势力之一,他的野心和实力都不容小觑。他在得知司马徽的才华后,也想将其招致麾下,为自己所用。然而,司马徽却对曹操的招揽不为所动。他深知曹操的为人,曹操生性多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曹操的阵营中,虽然有着众多的谋士和将领,但也充满了权力斗争和阴谋诡计。司马徽不愿意卷入这样的纷争之中,他更向往一种自由、宁静的生活。

司马徽的这些选择,并非是他胆小怕事或者胸无大志,而是他对时局的精准预判。他深知,在这个乱世之中,真正能够成就大业的人,不仅需要有卓越的才能和远大的志向,还需要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而当时的局势,显然还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那样。他选择等待,等待那个真正能够结束乱世、实现天下统一的人出现。后来的历史发展也证明了他的预判是正确的,最终结束三国乱世的,正是司马家族。

2. 淡泊名利的处世哲学

司马徽的一生,始终秉持着一种淡泊名利的处世哲学。他对世俗的功名和利益看得很淡,更注重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富足。

在采桑树下与庞统的那次交谈中,他曾说:“伯成躬耕不慕诸侯,原宪简居何羡华屋。”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伯成和原宪的敬仰之情,也体现了他自己的人生追求。伯成宁愿亲自耕作,也不羡慕诸侯的荣耀;原宪宁愿住在简陋的房屋里,也不向往豪华的官邸。司马徽认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坚守和对生活的热爱。他自己也正是这样做的,尽管他有着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能,但他却选择了隐居山林,过着简单而朴素的生活。

他亲自参与农事活动,与邻里乡亲相处融洽,享受着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他不追求高官厚禄,不追逐权力和财富,只希望能够在这乱世之中,保持自己内心的纯净和安宁。他的这种处世哲学,使他成为了连接隐世与朝堂的特殊存在。他虽然隐居山林,但却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与许多名士都有着密切的交往。他以自己的智慧和见识,为那些身处乱世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指导,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和自由。

在那个充满纷争和欲望的时代,司马徽的淡泊名利显得尤为珍贵。他的行为和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人们,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让我们明白,在追求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内心的追求和精神的富足。只有保持一颗淡泊名利的心,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四、预言家的精准眼光:提前看穿三国走向

1. 对诸葛亮的预言

司马徽不仅善于识别人才,还对时局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预言能力。他的一些预言,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得到了精准的验证,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远见卓识。

“孔明虽得明主,却不得其时。” 这句预言是司马徽对诸葛亮命运的精准预判,也暗示了蜀汉政权的最终结局。当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决定出山辅佐他时,司马徽说出了这句话。当时,很多人并不理解这句话的深意,直到后来,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的兴复汉室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最终还是未能完成目标,病逝于五丈原。人们才恍然大悟,司马徽早已看透了天时与人事的微妙平衡,他知道诸葛亮虽然遇到了明主刘备,但此时的天下局势已经被曹操和孙权占据了先机,汉室衰微,大势已去,诸葛亮想要逆天改命,谈何容易。

在诸葛亮的一生中,他始终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而努力奋斗。他多次北伐中原,试图消灭曹魏,恢复汉室。然而,每一次都因为各种原因而功亏一篑。他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曹魏的强大实力、蜀地的偏远和资源有限、内部的政治斗争等。尽管他足智多谋,才华横溢,但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他的努力最终还是付诸东流。

2. 司马懿的潜在威胁

面对刘备的求贤若渴,司马徽还刻意隐瞒了司马懿的存在。这种选择并非偶然,而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他深知司马懿的野心与权谋,更清楚刘备的仁德难以驾驭这匹 “狼顾之相” 的千里马。

司马懿,字仲达,出身名门望族,自幼便展现出卓越的才智和野心。他有着 “狼顾之相”,这种面相在古代被视为心怀不轨、野心勃勃的象征。曹操在世时,就曾察觉到司马懿的野心,对他多加提防。曹操曾梦到 “三马同槽”,心中十分忌讳,认为这预示着司马氏将对曹氏政权构成威胁。他曾告诫曹丕要小心司马懿,不可给予他太大的权力。然而,曹丕与司马懿关系密切,对曹操的告诫并未放在心上。在曹丕称帝后,司马懿逐渐得到重用,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司马徽深知司马懿的为人和野心,他担心如果将司马懿推荐给刘备,司马懿很可能会不甘于屈居刘备之下,从而引发内部的权力斗争。而且,以刘备的仁德和宽厚,很难驾驭像司马懿这样野心勃勃的人。一旦司马懿进入刘备阵营,可能会给刘备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甚至会影响到蜀汉政权的稳定。因此,司马徽选择了隐瞒司马懿的存在,将诸葛亮和庞统推荐给了刘备。

事实证明,司马徽的担忧并非多余。在曹操去世后,司马懿逐渐崭露头角,凭借着自己的智谋和隐忍,在曹魏政权中逐渐掌握了大权。他历经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最终在曹芳时期发动高平陵之变,成功夺取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为司马氏代魏奠定了基础。此后,司马氏家族继续掌控着曹魏政权,并最终在司马炎的手中完成了代魏建晋的大业,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天下的统一 。

五、三国第一伯乐:影响深远的人才战略

1. 人才推荐制度的开创者

司马徽在人才举荐方面的成就,不仅仅是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位杰出人才,更重要的是,他开创了一种独特的人才推荐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那个品评人物之风盛行的时代,司马徽以其卓越的识人之明,成为了人才选拔的关键人物。他的评价和推荐,往往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他的 “名士品评” 模式,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准确地映照出一个人的才华和潜力。

庞统在年少时,并不被人看好,然而司马徽与他一番交谈后,便对他大为赞赏,称他是 “南州士之冠冕”。正是因为司马徽的这一评价,庞统才得以声名鹊起,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诸葛亮也是如此,司马徽向刘备极力推荐诸葛亮,称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得之可安天下。刘备正是因为相信司马徽的眼光,才会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司马徽的这种人才推荐制度,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和地域限制,使得那些出身贫寒但有才华的人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不拘一格地举荐人才,只看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品德,而不看重他们的出身和背景。这种制度为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也为后世的人才选拔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司马徽人才推荐制度的影子。如今的各种人才选拔机制,如招聘、考试、推荐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司马徽的思想。我们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鼓励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华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司马徽的这种 “伯乐相马” 的传统,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国的人才观中,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

2. 隐士文化的精神标杆

在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司马徽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到了历史的进程中,成为了隐士文化的精神标杆。

他虽然选择了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但他的内心却始终关注着天下大势。他与庞德公、诸葛亮、庞统、徐庶等名士交往密切,他们常常在一起探讨学问、品评人物、分析时局。在这些交流中,司马徽不仅展现了自己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见识,也为这些名士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见解的平台。

他通过培养和举荐人才,间接影响了天下大势的走向。他推荐诸葛亮和庞统给刘备,使得刘备如虎添翼,得以在乱世中崛起,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他的这种 “身在江湖,心系天下” 的智慧,让他在隐士群体中独树一帜。

司马徽的行为和思想,对后世的文人雅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成为了后世文人雅士心目中的精神典范,激励着他们在追求个人理想的同时,也要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他的淡泊名利、胸怀天下的品质,成为了后世文人雅士追求的目标。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司马徽这样的隐士形象,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社会,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司马徽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虽未在战场上纵横捭阖,也未在朝堂上指点江山,但他却以其超凡的智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存在。这位 “不出山的军师”,用他的慧眼与智慧,在三国历史的棋盘上布下了最精妙的棋子。当司马懿最终一统天下时,人们或许会想起那个在桑树下采叶的老者 —— 他才是这场棋局真正的幕后操手。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传奇,更是对那个时代的深刻诠释,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够感受到他的智慧与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司马   庞德   伯乐   荆州   国格   汉室   名士   隐士   乱世   才华   神秘   人才   历史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