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从镇南关到山海关,一支“钢军”把“广西”二字写进中国近代史
有一支军队的名字,如钢铁般铿锵——那便是国民革命军第七军,“钢七军”。民国二十年(1931年)十月,廖磊奉命率第七军移驻柳州,一驻就是七年。七年里,柳州成了钢七军的第二故乡,钢七军也在这座桂中商埠留下了四枚深深的印记——廖磊公馆、鱼峰山钢军亭、柳侯公园阵亡将士纪念塔(今解放纪念碑)、音乐亭。
一、为什么是“钢军”?
民国十五年(1926年)春,北伐军兴。第一支踏进湖南的,不是声名赫赫的“铁军”第四军,而是新桂系麾下的第七军——一支几乎全部来自广西的子弟兵。一个多月后,叶挺独立团才从广东北上参战。正是桂军的及时赴援,让原本摇摆的国民当局下定决心正式出兵。可以说,北伐的第一脚油门,是被第七军踩下去的。
七军检阅场景1。图源:柳州市档案馆
此后一年,第七军鏖兵长沙,血战汀泗桥、贺胜桥,最终攻克武昌;旋即挥师东指,战德安、下南昌,又在南京郊外的龙潭把孙传芳的“五省联军”打退到长江以北。一路尸山血海,第七军凭实力打出了“钢军”的名号。民间甚至流传:101一生只吃过两次败仗,一次在东北四平遇到陈明仁,一次在湖南青树坪遇到第七军。虽是笑谈,却也足见这支队伍的锋锐。
廖磊检阅第七军场景2。图源:柳州市档案馆
二、廖磊公馆:硬汉将军与家的柔情
在中山东路36号,有一幢姜黄色的三层小楼静立绿荫之中。青砖围墙、布瓦屋面、西式拱窗,这是廖磊公馆——当年第七军军长廖磊在柳州的居所。
走进这里,恍如走进一段温暖而复杂的历史。
廖磊公馆。图源:柳州抗战
廖磊,广西陆川人,出身贫寒,只读过三年私塾,却凭着一腔热血十六岁考入广西陆军小学,与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先后同窗。他从炊事员做起,一路屡建战功,1931年升任第七军军长,驻防柳州。
廖磊
你或许想不到,这位日后在安徽大别山让日军叫苦不已的抗日名将,在柳州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和妻子胡慧的感情。这幢公馆,正是他为妻子所建。
廖磊公馆。图源:鳕鱼
主楼约1000平方米,大小房间11间,砖木结构,地板上似乎还回荡着旧日笑语。前院后花园,植玉兰与桂花,每到花开,香满一条街。老柳州人说,小时候他们还翻进院子里捉迷藏,“廖磊公馆我们从小看到大,怎么会不认得?”
50年代末的廖磊公馆。图源:柳州旧影
但廖磊并不常沉浸于家的温馨。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奔波——建机场、办航校、修工事、扩公园、协办龙城中学……而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抗战宣传。
廖磊题词:与季俱进。图源:七军年刊
1931年,“九一八”事变刚过,柳州人对战争尚无实感。廖磊急了。他召开各界联席会议,亲自作《倭奴亡我之心不死》的演讲,号召“誓与日寇血战到底”。夫人胡慧也走上街头,组织“柳江妇女抗日后援会”,义募支前。
一座公馆,承载的不仅是将军家庭的日常,更是一个时代的责任与深情。
廖磊夫人:胡慧
2018年5月,廖磊公馆正式移交柳州市军事博物园。未来,它将作为抗战历史展示馆向公众开放。站在这里,你不只看到一位将军的住所,更看到一个民族危难时,军人与其家庭所能付出的最大真诚。
廖磊公馆。图源:鳕鱼
三、纪念碑与音乐亭:纪念,是为了不遗忘
柳侯公园东北角,一座剑形方碑巍然矗立——那是曾经的“第七军阵亡将士纪念塔”,今天的“柳州解放纪念碑”。
七军阵亡将士纪念塔建成时拍的图片。图源:柳州市档案馆
它最初建于1933年,由廖磊和白崇禧批准,师长覃连芳主持修建。塔高40英尺,钢筋混凝土构筑,八角栏杆护卫,庄重如山,致敬在北伐中牺牲的广西子弟。
1934年10月10日,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将士及柳州民众在柳候公园内举行纪念塔 落成庆典活动。图源:柳州市档案馆
塔基塔身四周均有题词:
南面为军长廖磊所题写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七军阵亡将士纪念塔”,下为李宗仁亲撰、覃连芳所书的序文:“自定桂讨陆至北伐克敌,七军将士血沃中原”;北面上为第七军参谋长郭凤岗题写的“英风万古”四字,下为白崇禧亲撰序文;东西面均有黄旭初、叶琪、夏威、覃连芳、周祖晃等桂系高级将领的题词。
七军纪念塔与柑香亭。图源:广西一览
有意思的是,在纪念塔前方,还有一座六角音乐亭。琉璃瓦盖、红柱石础,中西合璧,与塔同期建成。
934年10月10日,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将士及柳州民众在柳候公园内举行纪念塔 落成庆典活动。图源:柳州市档案馆
30年代的音乐亭。图源:网络
现在的音乐亭,在绿树之间。广西阿宇摄于2025.7.15
抗战时期,这里更是成了柳州的文化心脏。音乐家马思聪、孙慎等人在此演出,百人合唱团在此练歌,战地画展在此开幕……音乐与纪念,在此奇妙地融合。
为数不多的纪念塔原版的照片。图源:网络
音乐亭还是原样不变,屋檐下方有“音乐亭”铁艺雕花。广西阿宇摄于2025.7.15
四、钢军亭:钢盔之下,忠魂不灭
爬上鱼峰山南腰,需踏过69级石阶,才能抵达那座形似钢盔的亭子——钢军亭。
它静静立于半山,砼结构、六柱支撑,顶部内拱外圆,犹如一名头戴钢盔、坚守阵地的士兵。这是1934年,廖磊请上海建筑公司专门设计修筑的,致敬第七军“铁血钢魂”的象征。
(一)北伐胜利的荣耀
回溯历史,而钢军亭,正是这段荣耀的见证。
廖磊(右2)、李品仙(右1)、王泽民(右3)、韦云淞(右4)桂系将领合影
它不像某些纪念建筑那般宏大张扬,却自有一番凛然之气。廖磊军长为钢军亭题词:
钢其筋骨 钢其心志 靖难御侮 尽瘁国事
钢军钢军 华胄之英 百折不挠 以树钢名
更期尔后 克尽精忠 巩固山河 贯彻始终
1932年修建的钢军亭。图源:柳州市档案馆
驻防建设柳州期间:
第七军驻防柳州期间,积极投身市政建设与民生改良,为城市发展贡献卓著。军队直接参与开辟道路、修建码头,并在军长推动下,规划实施多项改革:扩建马路,创办幼稚园,重组平民习艺所推动职业教育,迁移娼寮,取缔私塾,并督促县政府组织清洁运动,树立社会新风。此外,还整修公园、改善饮水条件、推广体育,切实提升民众生活。
由军长廖磊主持的党政军学联席会议形成制度,每半月一次,持续多年,有效促进地方协作。正如第七军告别书中所述,柳州作为建设要地,其发展“尤盼继续”,望各界依广西政策共勉前行,军队也愿随时协助,共同致力“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目标。
北上抗日期间: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广西子弟兵毅然北上,投身抗日洪流。当时,桂军主力整编为第十一集团军,下辖三支劲旅,包括赫赫有名的第七军、改编后的第四十八军(原第十五军)以及新成立的第三十一军,由李品仙将军统率。廖磊则担任第七军军长,厉兵秣马,严阵以待。
柳州欢送第七军大会通知。图源:图说柳州抗战
同年10月,军队编制再度调整,第七军与第四十八军合组为第二十一集团军,廖磊升任总司令,周祖晃接掌第七军。与此同时,广西留守的队伍亦整编为第十六集团军,由夏威将军指挥,形成前后呼应之势。
桂军踏上北上抗战征途。图源:图说柳州抗战
就在北上前夕,第七军于柳州发表《奉命出发抗日救国告别柳州各界书》,字字铿锵,动人心魄。文中直言,抗日自卫之战既神圣亦光荣,正是“多难兴邦”之体现。他们坚信,此战必将洗雪国耻、挣脱枷锁、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复失土,令睡狮觉醒、中华复兴。这场战争,被视作民族命运之转折,是必须勇敢直面、义无反顾的伟大使命。
第七军于柳州发表《奉命出发抗日救国告别柳州各界书》。图源:图说柳州抗战
历史最终印证了他们的誓言。
白崇禧曾说:
“廖磊率第七军赴沪作战,敌人装备好又有制空权,伤亡很大,有旅长二人、团长六七人牺牲,而撤退时无论搭车徒步,上下均能守秩序,对百姓秋毫无犯。第七军撤到大别山,后来荣膺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安徽省主席,军人能守纪律,政治风气亦佳,安徽人对他均表好感。这时江北、山东都沦陷了,而安徽甚多县份在八年抗战中始终能守住,这基础是他建立的。······继廖任安徽省主席的是李品仙,无论军政都比不上廖主持的时期了。我衷心佩服这人。”
广西学生军在安徽参加抗战。图源:网络
廖磊最终没能看到抗战的胜利。
1939年10月,他在安徽因脑溢血逝世,临终前仍高呼:“敌来!杀!杀!”没有一句提及家事,只叮嘱部下:“莫让日寇窜进大别山。”
周、朱、叶纷纷发来挽联。叶曾说:“若廖君犹在,怎会有此等内斗。”
如今站在钢军亭中,眼前柳州城车水马龙,烟火人间——这或许正是当年那群军人最想守护的画面。
五、抗战中的柳侯公园:从文人雅集到抗战后方
很多人不知道,柳侯公园不仅是纪念柳宗元的地方,也曾是抗战宣传的重要阵地。
2025年的柳侯公园大门。广西阿宇摄于2025.7.15
它始建于1906年,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1932年,第七军进驻柳州后,廖磊、覃连芳等人扩建公园,砌石墙、铺水泥路、重修南大门,把它从一座文人雅集的小园,变为军民同聚的开放空间。
30年代柳侯公园大门。图源:《柳州旧影》
抗战爆发后,公园甚至一度改名为“中山公园”。武汉的抗敌演剧队、战地画家、学生宣传队纷纷在此活动。柳侯祠前办画展,柑香亭下唱救亡曲,思柳轩里开动员会……文化与抗战,在此交汇成一曲慷慨合歌。
抗战时的柳侯公园,可看到局部的标语。图源:西南揽胜
你看,历史从来都不是单一叙事。一座公园可以既怀念唐代文豪,也铭记近代英烈;既可以风花雪月,也可以呐喊呼号——这才是真实的历史温度。
结语:香火不断,记忆不止
1950年,柳州解放一周年之际,第七军阵亡将士纪念塔改名为“解放纪念碑”。张云逸、魏伯等人重新题词,但它依旧是那座塔,只是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
历史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同一座碑,见证过不同时代的牺牲与光荣,它们都值得被记住。
2025年的纪念碑(翻新后)。广西阿宇摄于2015.7.15
历史终归是复杂的。廖磊曾是红军的对头,但也坚决抗日;他出身桂系,却能与我党合作共建安徽根据地。人无完人,但在民族大义前,他选择了坚守。
而柳州,至今仍保留着与他们有关的记忆:钢军亭前的香火、廖磊公馆的老树、纪念碑前的鲜花、音乐亭下的歌声……就像一位老柳州说的:“这些建筑我们从小看到大,它们不只是景点,更是活着的历史。”
是的,建筑会老去,故事会被风化,但只要我们还记得,那些广西子弟兵的热血与牺牲,就永远不会被遗忘。
柳州老百姓说,这些年,钢军亭前的香火从未断过。或许在人们心中,纪念从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之所向。
——这正是我们走过这些遗址、写下这些文字的意义。
民众自发在钢军亭敬献香火。广西阿宇摄于2025.7.15
更新时间:2025-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