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开发计划署两大机构接连落户上海,这是联合国76年来首次将一类中心设在欧美以外。
与此同时,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向193个成员国发出呼吁,要求联合国总部搬离纽约。
联合国机构为何选中上海?针对佩特罗的提议,193个国家有何表示?
编辑:CY
76年来,联合国头一回把核心机构设在欧美以外。9月的上海,短短一周内接连迎来两位"重量级客人"——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挂牌。
25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落户。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个趋势的缩影。算上这两个,上海已经有4个联合国框架机构了——教育、发展、数据、地理信息,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
不止联合国,整个上海已经聚集了20多家国际经济组织,从国际仲裁到航运标准,从生物医药到绿色金融,各个关键领域都有布局。300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扎根张江,世博前滩地区成了国际组织的"大本营"。
这个规模,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纽约和日内瓦,排第三。一个月前,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个排名,现在上海已经坐实了"全球第三大国际组织聚集地"的位置。
联合国为什么选上海?不是因为上海求着他们来,而是双方需求对上了。STEM教育研究所需要科技创新资源,上海恰好有张江科学城这个300多个国家级平台的"超级孵化器"。
可持续发展中心需要绿色转型样本,长三角正好在试点碳交易市场和绿色金融。更关键的是,中国2017年就开始布局,浦东新区去年专门出台《促进国际经济组织发展若干规定》。
从税收优惠到人才落户,从办公空间到政策咨询,全方位服务。这种"政策+服务+需求"的组合拳,纽约拿不出来。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大楼建于1952年,水管老化、扶梯故障早已不是新闻。
会议成本更是高得离谱,上海办同样规模的国际会议,成本比纽约低30%左右。安全环境对比更明显,上海犯罪率0.2/万,纽约5.8/万,差了近30倍。
从2017年第一个联合国工发组织中心到今天的4个机构,上海用8年时间证明了一件事:中国不是要争"老大"的位置,而是在搭一个大家都能用的平台。
"枢纽者"这个词听起来没"领导者"响亮,但更实在——枢纽是连接各方的,不是控制各方的。这恰恰是多边主义最需要的。
就在联合国机构扎堆落户上海的同时,纽约那边出了事。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计划参加联大后去支持巴勒斯坦的集会,美国直接吊销了他的签证。
不止他一个,巴勒斯坦代表团80名随行人员也被拦在门外。联合国成立时的一条基本规则是:各国元首参加大会享有完全豁免权。美国这么做,等于当着全世界的面撕规则。
这不是孤立事件。2024年伊朗代表团部分成员被拒,2025年巴勒斯坦总统80人被挡,美国一次次用"国内法"挑战《联合国总部协定》。更深的问题在人员结构。
联合国秘书处里,北约成员国工作人员占38%,非洲和拉美加起来才29%。美国占全球人口不到5%,却控制着联合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关键岗位。这个天平,明显偏了。
中国会费贡献占联合国预算的15.25%,仅次于美国的22%,但在人员分配上的影响力远不及贡献比例。东道主优势到底有多大?控制签证,就控制了谁能进门。
控制安保,就控制了会场秩序;控制议程,就控制了谁先发言、谁后发言;控制发言时间,就控制了谁的声音能被听到。这是一条完整的权力链条。联合国在纽约,美国拿着这条链条的每一个环节。
有意思的是,佩特罗有双国籍,可以用意大利护照免签进入美国。这个细节很荒诞——规则在那儿,但能绕过去的人绕过去了,绕不过去的人只能认栽。
佩特罗在社交媒体上的怒气几乎要溢出屏幕,他向193个成员国喊话:联合国总部该离开纽约了。这不是一个小国总统的情绪化表达,而是全球南方国家积累已久的不满。
当东道主优势变成控制工具,信任危机不可避免。
美国的麻烦,让各国开始琢磨出路。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搬出老账——1945年斯大林就提议过把联合国总部设在索契,现在冬奥会的设施还在,完全能用。
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提议多哈。但最有意思的是中国:不提议、不表态,闷声干了8年,4个联合国机构已经落地了。俄罗斯的心态是"争",中国的心态是"补"。
拉夫罗夫提索契,更多是表个态度,让世界知道俄罗斯也能办,也有这个意愿。斯大林当年的构想没实现,普京现在旧事重提,带着点不甘心。
但中国不一样,没跟美国争"谁当东道主",而是想着"怎么让联合国的功能更分散、更平衡"。4个机构落地,不是为了"替代纽约",而是"补充纽约"。
这个定位差异很关键——多极化不是"换个老大",而是"不要老大"。不止中俄,全球南方国家都在动。77个发展中国家在2024年"未来峰会"上联合提案,要求"全球治理民主化"。
非洲联盟要求增加2个常任理事国席位;阿拉伯国家联盟呼吁秘书处人员分布更平衡;东盟提议搞"区域轮值",打破西方垄断。这些声音以前也有,但没现在这么齐、这么响。
原因很简单:全球85%的人口在"南方",但话语权却握在"北方"手里,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认为,中国的"枢纽者"角色更符合多边主义精神。
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坦言,美国的"东道主优势"已成为多边主义的障碍。连巴西圣保罗大学教授都说,联合国地理去中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不止联合国,202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上海设立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北京设立能力建设中心。权力分散,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说了这么多方案,现实却很骨感。联合国总部真要搬,得过两道关:第一关,三分之二成员国投票同意;第二关,五个常任理事国全部点头。只要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就黄了。
美国会同意吗?答案不言而喻。联合国总部在纽约,每年给美国带来约30亿美元经济收益,软实力的象征意义更是无价。所以短期内,纽约的联合国大楼不会动。
但这不意味着什么都改变不了。总部不搬,功能机构可以分散;秘书长在纽约,各专门机构可以在上海、日内瓦、内罗毕多点开花。联合国的权力,不是非得绑在一栋大楼上。
事实上,这个进程已经开始了:世卫组织在上海设传统医学中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北京设能力建设中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考虑在新加坡设亚太中心。
权力分散,不需要一场革命,一点一点渗透就够了。历史的车轮在转。全球85%的人口在发展中国家,但联合国的话语权却长期被5%的西方国家把持。这个矛盾,早晚要解决。
中国用"枢纽者"的定位,给出了一个答案:不是要推翻谁,而是让权力更分散、更平衡。上海的4个机构,纽约不用担心,因为中国不会学美国那套"我说了算"。
但美国也别太放心,因为当越来越多国家发现,原来国际合作不一定非得看美国脸色,纽约的"独家生意"就做不下去了。2025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80年前的规则,是时候改改了。
搬迁影响的不只是一栋建筑。对美国来说,失去的是每年30亿美元收益和无形的软实力;对新东道国来说,得到的是年均20-30亿美元经济收益和显著提升的国际影响力。
但更重要的是,对全球治理来说,权力分散意味着打破单极格局,让多边主义真正实现。发展中国家将获得更平等的参与机会,话语权不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
联合国未来5-10年,功能性机构将持续向亚洲、非洲、拉美分散。即使总部短期不搬,影响力也在逐步重构。
联合国机构东移,不是建筑物的搬家,而是全球治理权力的重新分配。中国以"枢纽者"而非"领导者"的姿态,展现了对多边主义的新理解——真正的多边,需要多个枢纽,而非单一中心。
总部搬不搬,短期看难,长期看不重要。功能分散已经开始,权力再平衡不可阻挡。当全球85%的人口都在"南方",治理权力的天平终会调整。
你觉得联合国总部最终会搬吗?即使不搬,权力分散的趋势能否改变现有的不公?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