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劳”作为三十六计中的核心战略,其精髓并非简单的消极等待,而是一种高度智慧的主动选择。它强调在己方占据有利态势时,通过充分的休整、准备和周密的部署,消耗、疲惫敌人,待其锐气尽失、阵脚混乱时,再一举发动致命攻击,从而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此计的“逸”,是积蓄力量的过程。它不仅是体力上的休养生息,更是心理上的沉稳冷静与战略上的运筹帷幄。通过巩固阵地、储备粮草、安抚军心,我方将战斗力维持在巅峰状态。而“劳”则是施加于敌方的压力。通过佯攻、骚扰、坚壁清野等手段,迫使敌人长途奔袭、日夜戒备,陷入师老兵疲、士气低落的困境。
历史案例中,此计的运用淋漓尽致。 最经典的莫过于三国时期,吴蜀夷陵之战。面对刘备倾国而来的复仇大军,陆逊担任东吴主帅,不与蜀军正面决战,而是据守夷陵一线,任凭蜀军挑战,始终按兵不动。他将数百里战线连营数百里,稳扎稳打,成功地将锐气正盛的蜀军拖入漫长的消耗战。最终,待蜀军兵疲意沮、战线过长露出破绽时,陆逊一把大火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获全胜。
另一著名案例是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军事家孙膑为齐国出谋划策,面对强悍的魏军,他采取“减灶”之计,制造士兵大量逃亡的假象,诱使骄傲轻敌的魏军统帅庞涓率部昼夜兼程追击。魏军在疲惫不堪中进入齐军预设的埋伏圈,最终全军覆没。这两场战役,完美诠释了如何通过示弱、诱敌,将敌人拖入“劳”的陷阱,再以逸待劳,一战而定乾坤。
因此,以逸待劳”的哲学内核,是深刻把握“势”的转化。它将战场从两军正面的硬碰硬,转化为对敌人生理与心理耐力的消耗战。这是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通过掌控战场节奏,将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最终在决胜的瞬间,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毁敌人的抵抗意志。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