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9月17日,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们眼巴巴地等着美国"天鹅座XL"太空货运飞船送补给,结果左等右等就是不来。
原来这艘飞船的发动机关闭装置出了故障,在距离空间站还很远的地方就自己熄火了,连着两次都这样。美国网友开始猜测是不是用了印度的零部件才出问题。
这已经是美国太空项目近年来第N次翻车了,让人不禁要问:美国的载人登月计划还靠谱吗?
"天鹅座XL"太空货运飞船本来应该是个成熟的运输工具,毕竟这套系统已经给国际空间站送了好几年货了。但这次却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发动机关闭装置莫名其妙地提前启动,在还没到达预定位置就自己关机了。
按照设计,飞船应该在接近空间站到一定距离后才减速关闭发动机,然后精准对接。但这次却在距离空间站很远的地方就先后两次主动关闭了发动机。在太空中重新启动发动机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不仅技术复杂,而且需要反复计算轨道和速度,搞不好还得绕一大圈再回来。
地面工作人员面对宇航员的询问也只能摇头,说具体什么时候能送到补给还不确定,请大家耐心等待。这种场面确实有点尴尬,就像快递小哥在楼下打电话说"我迷路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一样。
这已经不是美国太空项目第一次出问题了。仅仅发动机故障,过去几年就发生了至少3次以上。在全球航天领域,这样的故障率确实算比较高的。
消息传出后,美国当地的航天爱好者们坐不住了。他们觉得每年投入那么多航天经费,怎么还会出现这种本来可以避免的低级故障?这种发动机自动关闭装置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机械模块故障,只要质量控制严格一点,起飞前多检查几次,理论上完全可以避免。
于是,一些美国航天爱好者开始在小众论坛和报纸上猜测,是不是这次飞船用了印度生产的零部件才出的问题,要求彻查。
还有人说要调查负责这个项目的团队里是不是印度裔工程师太多了。虽然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零部件来自印度,但印度裔工程师在美国航天系统中比例逐年上升倒是事实。
这种甩锅行为其实挺让人无语的。出了问题不好好反思自己的设计和管理,反而想着往别国身上推责任,这种心态本身就说明了问题。美国人看起来也是经受不住打击了,习惯了当老大,一出事就想找个替罪羊。
这次货运飞船的小故障其实只是美国太空项目近年来一系列问题的冰山一角。更大的麻烦在于美国的载人登月计划"阿尔特弥斯"已经多次推迟。
2024年1月,美国的"游隼号"月球登陆器发射后不久就出现推进剂泄漏,原定的月面软着陆任务彻底泡汤,最后只能返回地球在大气层中烧毁。这是美国52年来第一次尝试月面软着陆,结果首战即败北。
NASA把不少关键任务交给了商业公司,比如登月舱交给SpaceX,月面宇航服交给公理航天。但问题是,SpaceX的星舰火箭到现在两次试射都失败,载人飞行遥遥无期,登月舱还没见影,宇航服进度也一拖再拖。
从2004年小布什政府提出重返月球目标到现在,20年过去了,美国在月球上连一次无人软着陆都没成功过。
这期间,中国已经完成了多次月球探测任务,包括月背着陆、月球采样返回等,连印度也在2023年成功实现了月球南极软着陆。
美国宇航局甚至提出要使用中国的"鹊桥"中继卫星来帮助美国登月,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美国登月计划的困境可能不只是资金或技术路线的问题,而是反映了更深层的系统性问题。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会发现美国的工程化能力确实在下降。
在航天领域之外,波音737 Max系列接连出事,15年没推出全新客机机型。福特号航母的电磁弹射器问题多多,加州高铁烂尾多年,得州极寒天气大停电等等,这些都反映出美国在将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转化为实际产品方面的能力在降低。
美国在基础科学、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等领域依然领先,但这些更接近"软产业",对工程和制造能力要求不高。真正需要复杂工程实现的项目,美国近年来确实问题不断。2023年美国航天发射失败6次,创数十年来最高纪录,而NASA和传统承包商只进行了4次发射,创历史新低。
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很复杂,包括制造业外迁、产业链缺失、政策短期化、工程教育不受重视等等。这些问题要解决需要美国做出根本性变革,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未来几年的中美登月竞赛将非常精彩。美国计划2025年进行载人绕月飞行,2026年实现载人登月,但前提是星舰登月舱的测试一切顺利。这个大家伙需要至少10次发射和在轨补给才能送到月面,技术复杂度极高。
中国方面,"嫦娥六号"即将实施月背取样返回,"嫦娥七号"将登陆月球南极寻找水资源。预计2030年左右,中国将使用更为保守稳妥的方案实现载人登月,使用两枚火箭分别发射载人飞船和登月舱,通过月轨对接完成任务。
从技术路线看,美国的方案更复杂风险更大,中国的方案更稳妥可靠。美国依赖星舰这一单点,一旦出问题整个计划就会受影响。而中国采用的是经过验证的技术,虽然看起来不那么炫酷,但成功概率更高。
不过我们也不能低估美国的实力。美国在创新能力方面依然最强,SpaceX虽然进度有所延误,但技术实力不容小觑。关键是看美国能否解决工程化能力下降的根本问题。
未来可能会出现"美国负责创新,中国负责工程化"的分工格局。这其实是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如果能够合作而不是对抗,对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会更有利。毕竟探索太空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合作总比竞争要好。#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美“天鹅座”飞船遇故障 抵空间站计划推迟
中国网-一波三折后,美“天鹅座”飞船抵达国际空间站“送快递”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