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潇湘十二楼
编辑|潇湘十二楼
“古有大小两乔,今有南北两乔。”这句话是毛主席曾经作下的一首打油诗,诗中的大小乔,我们都知道,指的是三国时期的“两位美女”;而南北乔指的是新中国历史上两位大才子,胡乔木和乔冠华。
胡乔木和乔冠华在革命年代和新中国时期,都曾经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两个人不仅是同乡、同窗以及战友,甚至曾经都共用过一个笔名“乔木”。
说起来,这对好友还曾经为了笔名出现过“争执”,最终还是靠着毛主席做出公断,一个留姓,一个留名,这才解决了两个才子的矛盾。
事情的起因是如何?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这段故事。
«——【·两大才子的“矛盾”·】——»
胡乔木跟乔冠华是新中国历史上一对大才子,两个人在革命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说起来,这对才子也是十分有缘分,可以说是难得的一对战友。
两个人都是江苏盐城人,年龄仅相差一岁,大学时期都曾经就读于清华大学,可以说是同乡、同窗,之后,两个人双双加入了我党的行列,投入到革命中来,成为了战友,共同为革命做出贡献。
在革命年代,胡乔木曾经是《华夏青年》的掌舵者,而乔冠华在香港《时事晚报》担任总编辑,两个人各自奋战在抗击日寇的一线,用笔杆子鼓舞中国人民奋起作战。
当时两个人的写作风格也是独树一帜,一个比较逻辑清晰,一个观点犀利,两个人的文采也逐渐开始被国人所知,成为了重要的评论家。但这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两个人不约而同均使用了“乔木”这个笔名,因而也造成了一定的混淆。
熟悉两个人写作风格的人当然能够看出来文章出自那位“乔木”之手,但一般人是看不出阿里的,随着两个人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也经常分不清到底是谁写的,甚至有人还认为两位乔木压根就是一个。
当时两个人虽然是同乡,但一个在香港,一个在内地,还没有机会在一起共事。直到后期乔冠华开始到内地工作,两个人的署名问题也开始越发出现了一些不合适,尤其是两个人相识之后,虽然惺惺相惜,但都希望对方能够让出“乔木”一名。
显然,两个人都不会轻易放弃。毕竟,乔木是两个人革命年代抗击日寇的化名,俩人都有感情,再者对于文人来说,谁也不想放弃自己使用的名号。
当时乔冠华已经开始进入到中央视野,成为了一颗备受重视的明日之星,而胡乔木更是当上了毛主席的秘书,好多大政方针都是经过这位大秘之手润色的。两个人的笔名重合也不合适了。
但这个问题却始终都没有解决,直到后来新中国成立之后,这对才子走到了一个部门共事,再也无法忽视这个问题,这才让两个人下定决心做出个“公断”。
«——【·毛主席的“妙招”·】——»
新中国成立之后,胡乔木开始担任新华通讯社社长,后来担任了中宣部副部长。乔冠华也开始进京工作,调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随即进入了新中国外交部门。
但乔冠华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兼任新闻总署下属的国际新闻局的局长,而新闻总署的署长不是别人,正是胡乔木。
这一下子,这对才子共同在一个部门工作,身处一个单位,名字的问题再也无法忽视。更何况,两个人的名气早已被外界所熟知,都是大名人,但却使用一个笔名,确实会带来不少不便。
因此,这对名人的笔名问题就闹得有些沸沸扬扬,在争执不下之际,只好将这个问题请求毛主席来做个公断,对于这对才子的笔名问题,毛主席也是早已听说,眼见事情必须有个公断,毛主席也是欣然站出来调解。
对于这两位的才华,毛主席自然是心知肚明的本着不想打消两个人创作热情的原则,毛主席决定为两个人作一番公断。
毛主席先是问了乔冠华,得知对方的本名就叫乔冠华,因此,便告诉乔冠华这个名字很好,以后就用乔冠华;而对于胡乔木,毛主席知道对方原名叫胡鼎新,便提议保留名字,以后就叫胡乔木。
如此一来,两个人一个留姓,一个留名,一碗水端平,十分公平。两个人的名字也有了区分,对于两个人以及外界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当主席说出自己的公断后,两个人也认为十分恰当,双双接受了毛主席的建议,就这样,历史上这对才子的笔名之争也就到此落下了帷幕。
甚至于毛主席还提议两个人一个为南乔(指乔冠华),一个为北乔(指胡乔木),南北乔俩人评分秋分,都是一时风云人物。
对于解决这对名人争端,毛主席也是十分高兴。为此,还曾经作下了一首打油诗,“古有大小两乔,今有南北两乔。”想必毛主席也为新中国有两位有才之人而感到高兴。
此后,胡乔木开始使用自己的笔名为新中国出台各项大政方针继续掌舵,而乔冠华也开始在外交舞台上发光发热,靠着自己的交际能力,成为了我国外交部门的一把好手。
说到底,这对老乡兼同窗虽然才华横溢,但性格却有着不同的一面。胡乔木相比于乔冠华性格更为低调,适合在幕后担任一些工作;而乔冠华性格比较外向、豪爽,交际能力强,适合做一些前台工作。
但着并不妨碍两个人为新中国做出的伟大贡献。尤其是随着两个人双双成为了我党的高级干部之后,两个人的胆子和责任都非常艰巨,而后来历史也证明了两个人也双双完成的很好。
笔名都是外在,实际上只是一个化名,如果毛主席换种解决方式,两个人想必也会接受。但令人值得怀念的两个人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贡献,这才是后辈能当学习的榜样。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