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取钱被“盘问”?新规来了

“您这笔钱的用途是什么?”“存款是怎么来的?”近年来,不少人在银行办理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时,都被柜员问过这些问题,有人对此感到被冒犯。不过,情况可能要改变了。

近日,央行等三部门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取消了“自然人客户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者用途”的规定 。难道以后去银行,再也不会被问钱的来源和用途了?

新规发布后,记者走访多家银行网点发现,部分银行表示,为防止客户资金用于违法活动,一次性存取款超5万元时,仍需记录资金来源和用途。建行总行客服称这是该行要求,建行北京丰台支行工作人员则表示,这是公安机关对银行反诈工作的要求,若金额大且无法说明资金情况,银行会联系民警核实,尤其是老人办理大额取款时,银行会更加谨慎。农行北京某支行工作人员也表示,为避免涉嫌诈骗和洗钱,超5万元的存取款业务确实需要登记来源与用途。

其实,对银行“盘问”存取款资金一事,早有争议。2022年,相关部门曾修订文件,要求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办理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时,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文件一出,该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有人觉得这有助于防控洗钱和可疑交易,但也有人认为,此举增加了银行工作量,让存取款流程更繁琐,还侵犯个人财务隐私。最终,因技术原因,该文件暂缓施行。可即便如此,部分银行网点还是按此要求执行。

此次征求意见稿虽然取消了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资金来源和用途登记要求,但也明确指出,涉及较高洗钱或恐怖融资风险的,金融机构仍要采取强化尽职调查措施。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不再统一要求询问登记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资金情况,是“基于风险”原则下的务实之举,既有助于新规施行,减少银行工作量,还能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改善用户体验。对低风险情形简化尽职调查,对高风险情形强化尽职调查,这是一种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

在电信网络诈骗猖獗的当下,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加强身份识别很有必要。不过,金融机构也应合理适度开展工作,避免“一刀切”,保障大家的合法权益。你怎么看待银行询问存取款资金来源和用途这件事?新规实行后,你觉得会带来哪些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9

标签:财经   银行   用途   尽职   资金来源   业务   金融机构   现金   客户   风险   资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