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蟹”逅金秋——知其韵,品其味,食其安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每到天凉桂香时,中国人的味蕾总会被“螃蟹”这道美味唤醒。国人吃蟹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周朝,发展至明清,食蟹已从单纯的味觉享受,升华为兼具风雅气息的文化符号——文人墨客常将吃蟹、饮酒、赏菊、赋诗结合起来,视为金秋时节的风雅之事;《红楼梦》中那场精彩的“蟹宴”,更把食蟹的仪式感与文化意蕴写进了经典。

螃蟹是典型的洄游生物,秋季是它们的繁殖季,为储备能量,其体内积累了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肉质紧实弹牙,蟹黄蟹膏也丰腴油润。此时吃蟹正是顺应“不时不食”的自然节律。一盘橙红诱人的大闸蟹,更是金秋餐桌上当之无愧的“鲜味担当”,让秋日饮食多了层灵动与满足。

蟹之“养”:高蛋白、富营养,秋补好选择

螃蟹不仅美味,营养价值也很突出:

蟹肉属于高蛋白、低脂肪,且不饱和脂肪酸占比较高的“超级食物”,其蛋白质属于优质完全蛋白——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8种必需氨基酸,且氨基酸比例接近人体需要,吸收利用率较高;

蟹黄是母蟹的卵巢和消化腺的集合体,风味浓郁,营养高度浓缩,尤其富含卵磷脂,含量高达800-1000mg/100g,与蛋黄相当,远高于植物性食品。卵磷脂不仅参与神经元细胞膜组成,还能参与神经递质合成、调节脂代谢、修复肝细胞,是难得的营养佳品。

蟹之“安”:3个关键,吃得放心

螃蟹虽好,“吃得安全”是前提,这3点要牢记:

选活蟹,拒死蟹:一定要选择活力足、反应灵敏的螃蟹。死蟹体内的组氨酸会迅速分解为有毒的组胺,即便煮熟也无法去除,易引发食物中毒。

彻底煮熟,不贪生:螃蟹体内可能携带寄生虫和细菌,须高温蒸煮至少15-20分钟,待蟹壳完全变红后才能食用,切勿一味贪图“生腌”的鲜嫩。

去内脏,配佐料:吃蟹时要将蟹心、蟹胃、蟹腮、蟹肠这些内脏部位完全剔除干净,同时搭配姜末、紫苏、黄酒等佐料,去腥增鲜,帮助消化。

蟹之“忌”:3类人慎吃,适量是关键

螃蟹并非人人皆宜,吃的时候也需适量:

控制食用量:健康人群每次吃中等大小的螃蟹1-2只即可,每周1-2次。蟹黄虽好,但胆固醇和脂肪含量较高,建议每次食用不超过1只蟹的量。

过敏人群忌吃:螃蟹是常见过敏原,对于明确对螃蟹或海鲜过敏的人,需完全避免食用;对易过敏人群,首次尝试需少量、谨慎,如出现皮肤瘙痒、红肿、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特殊人群慎吃:螃蟹嘌呤含量高,食用后显著升高尿酸,痛风患者、高尿酸血症者,可能诱发痛风急性发作。传统医学认为蟹肉“性寒”,有“活血祛瘀”之效,蟹黄还可能富集重金属等环境污染物,孕妇建议慎食。

蟹,是大自然赐予的金秋厚礼——它蕴含着丰富的营养,又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只要我们懂挑选、会烹饪、知禁忌,就能在品味这份秋日鲜美的同时,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愿您与亲友围坐,共赴一场健康、美味、风雅的蟹宴,把秋日的美好滋味藏进唇齿间。


来源:临床营养科

作者:彭璐

荐稿:贾平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7

标签:美食   金秋   螃蟹   蟹黄   营养   风雅   秋日   蟹肉   卵磷脂   体内   含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