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养生指南:从穿衣到用药,中医专家教你安稳过寒冬

“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阴阳一上下,寒暑喜分离”唐代诗人元稹生动描绘了小雪时节的气候特点。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第 20 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冷,降水量增加,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水形式由雨转雪但雪量不大。

本次节目邀请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王鑫,从中医视角出发,结合 “衣食住行”,为大家详解小雪节气养生要点,助力大家在寒衾时节护好心血管,平稳度过冬季。

小雪节气气温波动大,寒热交替频繁,对心血管健康影响显著。

寒冷会导致血管急剧收缩、弹性改变,损伤血管内壁,使得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诊量明显增加,较夏秋季节更为集中。

具体来看,此节气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同时,冬季寒热交替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若人体抵抗力下降,会加重原有心脏基础疾病,诱发心衰;还可能导致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肺部疾病发作或病情加重。

从西医角度而言,心肺属于整体循环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 心血管疾病会加重肺部疾病,肺部疾病恶化也会反过来加剧心血管问题,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小雪时节万物生长缓慢,人体新陈代谢随之减缓,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健康风险显著上升,中医认为 “寒冷邪气” 正是诱发心脑血管问题的重要元凶。

小雪节气养生建议

穿衣建议

小雪节气穿衣核心是 “御寒保暖”,尤其要重点保护易受寒邪侵袭的部位,避免因保暖不当引发健康问题。

脚部

脚部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被称为 “人体第二心脏”,且与五脏六腑经络相连,能反映身体整体状态。寒冷天气中,双脚受凉易导致寒邪入侵,若肾阳气不足,会进一步影响气血运行,出现 “温和不达四末”,表现为四肢发凉、末梢循环差。

日常可通过按压足三里穴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及胃肠道功能,增强身体活力。此外,选择保暖性好的鞋袜,避免露脚踝,睡前用温水泡脚,都能有效保护脚部,维持体内阳气。

腹部与腰部

腹部的神阙穴皮肤最薄,极易受寒,寒邪可直接侵入胃肠道,引发腹痛、腹泻;长期腹部或腰部受寒,还会损伤肾阳,导致腰酸腿软,女性可能出现痛经等问题。

日常穿衣需注意,避免穿露脐装、短款上衣或宽松漏风的毛衣,选择长度能覆盖腰部的衣物;羽绒服尽量选长款,保证腹部和腰部保暖,减少寒邪入侵通道。

颈背部

颈背部是人体膀胱经、督脉的循行之处,颈部的风池、风府等穴位是风邪入侵的重要门户。若颈背部受凉,易引发嗓子不适、疼痛等寒邪入侵早期症状,还可能损伤阳气。

建议冬季穿高领衣物或佩戴围巾,减少颈部暴露;在温度适宜时适当晒后背,可固护阳气,增强身体对风寒的抵抗力,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

饮食建议

小雪节气饮食需以 “温软清淡、化瘀通络” 为核心,既要满足冬季身体对能量的需求,又要避免加重心血管负担,同时兼顾养生保健功效。

饮食原则

小雪节气饮食需遵循 “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 的 “三低一高” 原则,与日常健康饮食方向一致,但冬季需特别注意把控 —— 冬季人们户外活动减少,新陈代谢减慢,若摄入过多高盐、高脂、高糖食物,难以代谢,易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低盐:减少盐分摄入,有助于预防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避免血管负担加重;

低脂:控制脂肪摄入,尤其是动物脂肪,选择清淡烹饪方式,如蒸、煮、炖,避免油炸、爆炒;

低糖:减少添加糖摄入,防止血糖波动过大,降低对血管的间接损伤;

高纤维:多吃蔬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既能延缓血糖上升,又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若大便干燥,排便时用力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01

饮食习惯

(一)少食多餐的饮食方式

建议采用 “少食多餐” 的饮食方式,每餐避免吃得过饱。因为过饱或食用难消化食物后,身体会重新分配血液,更多血液会流向胃部以促进消化,导致心脏自身供血不足,可能诱发心绞痛或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

(二)晨起第一杯水

经过一夜新陈代谢,晨起时人体血液黏稠度最高,此时喝一杯温开水,既能缓解晨起不适、平复情绪,又能稀释血液,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需注意,冬季室内温度较低,避免喝常温水或凉水,以免刺激血管和胃肠道,引发不适;建议喝偏温或偏热的温开水,喝完后能感受到暖流,帮助提升精神状态。

(三)进补以平补为主

小雪时节人体阳气初藏,阴气未至极盛,脾胃功能相对较弱,进补需遵循 “平补” 或 “清补” 原则,避免服用过于温燥猛烈的补品,否则易助阳生火、耗伤津液,引发烦躁、失眠、头疼、头晕等不适。

可选择性味平和、滋阴潜阳的食物,如山药、莲子、芡实、核桃,为后续 “三九大补” 打下基础;中医认为 “黑色食物入肾”,可适量食用黑枣、乌梅、黑豆皮等药食同源的食材,在滋补肝肾、润燥生津的同时,补益肾精,达到养肾效果。

(四)小雪吃三宝

民间有 “小雪吃三宝,冬病不来找” 的说法,“三宝” 即羊肉、萝卜、黑芝麻,三者搭配食用,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发挥养生功效。

羊肉:中医认为羊肉性甘温,非大热之品,适合腰膝酸软的老年人及久坐伤肾的年轻人。可搭配杜仲、黑芝麻炖汤,实现平补、温补,补充冬季所需能量。

萝卜:冬季阳气内敛、阴气渐盛,人体腠理(毛孔)闭合,活动减少,若过度食用温热补品,易导致气血瘀滞,出现外寒内热,表现为腹胀、口干。萝卜性凉味甘,能消积化滞、化痰热、助消化,“以通为补”,平衡冬季饮食的壅滞问题。

黑芝麻:黑色入肾,能补益肾精,与羊肉搭配炖汤,可增强养肾效果,同时丰富口感与营养。

起居建议

冬季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起居需顺应自然规律,同时规避心血管疾病高发时段,减少健康风险。

遵循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是冬季起居的核心原则:

早卧:建议晚上 10 点前入睡,既能规避夜间寒凉之气,又能顺应阴气渐长的规律,帮助心神安宁,促进阴精积蓄;

晚起:待日出后再起床,此时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可借助天地阳气温养自身,避免在一天中阳气最弱、阴寒最盛时外出活动,减少寒邪入侵风险。

规避心血管 “魔鬼时段”

冬季部分时段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期,需特别警惕,做好防护:

1. 起床与起夜时:避免 “起猛了”

夜间人体阳气弱、阴气盛,新陈代谢和气血运行减慢,突然起身(如起床、起夜时),阳气无法在短时间内充盈四肢和大脑,加之寒气刺激,易引发血管收缩、静脉瘀阻,诱发心脑血管意外;晨起时人体激素分泌旺盛,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进一步增加血管收缩风险。

起床或起夜时遵循 “慢动作”—— 先平躺 30 秒,再缓慢坐起,停留 30 秒后,双脚落地再缓慢站起,给身体和血管足够的缓冲时间,避免体位变化引发血压、心率剧烈波动。

2. 排便时:避免用力过猛

晨起排便前可先喝一杯温开水,既能稀释血液,又能软化粪便,预防便秘。若排便时用力过猛,会导致血压、心率升高,诱发急性心血管事件,尤其需注意。

3. 情绪波动时:保持心态平和

中医认为 “悲哀忧愁则心动”,冬季易出现心烦、焦躁或情绪低落,情绪波动会刺激血管收缩,增加心血管负担。建议通过适当晒太阳、听舒缓音乐、与亲友交谈、培养静心爱好,如书法、插花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心智平衡;同时保证室内温湿度适宜,为情绪稳定提供良好环境。

运动建议

冬季运动需 “以静取暖避寒” 为原则,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避免剧烈运动或危险动作,保护心血管安全。

最佳运动时间

运动方式:以缓和运动为主,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强度以 “身体微热、心跳微增、微汗出” 为宜,若大汗淋漓,会耗散自身阳气和阴液,反而不利于健康。

特殊人群调整:年轻人若白天上班没时间,可在工位休息间隙走动、眺望远方,活动身体;老年朋友时间充裕,可在上午 10 点后或下午 2 点左右打太极拳、练八段锦,既能活动筋骨,又不会过度劳累。

规避高风险运动与动作

心血管疾病患者冬季运动需特别注意,避免以下高风险行为:

避免憋气、突然发力、搬重物、猛回头等瞬间发力动作,这些动作会导致血压飙升、血管收缩,增加心血管意外风险;

避免晨练过早或冬泳,冬季早晨寒冷,冷空气刺激易诱发心绞痛,建议 9 点后气温升高再外出运动;

若选择冬泳,需确保自身有长期适应基础,避免突然尝试,防止血管剧烈收缩引发危险。

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做好应急准备

有心脑血管疾病或相关倾向的人群,冬季外出时需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扩张冠脉血管的药物、速效降压药等,以备不时之需;家属可帮助患者将病情简要写在纸条上,放在患者衣服口袋中,若突发意外且家属不在身边,急救人员可通过纸条获取关键信息,提高抢救效率。

用药建议

冬季气温低,血管易收缩,心血管患者用药需特别注意,避免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同时做好血压监测,为用药调整提供依据。

不可自行停药或减药

部分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 “服药后血压正常,就想停药” 的想法,这种做法不可取。冬季天气寒冷,血管收缩,即使夏季血压正常,冬季也可能因情绪波动、寒冷刺激导致血压升高,若自行停药,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即使血压正常,也需咨询医生后再决定是否调整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减药;若夏季因血管扩张、情绪稳定,血压正常可适当减药,冬季也需根据血压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做好血压监测,记录波动情况

血压监测是调整用药的重要依据,建议:

监测频率:血压不稳时,每天测量 3-4 次血压并记录;血压稳定且无不适,可随机测量,例如上午 10 点、下午 3-4 点,确保每天有 3-4 次测量数据,方便医生观察血压波动规律;

监测时间:晨起是血压、心率偏高的时段,需重点测量;生活作息不规律或出现不适时,也需及时测量;

记录内容:除血压数值外,还需记录测量前的活动,如是否运动、情绪是否波动、是否自行调整药物等,为医生判断提供完整参考。

及时就医调整用药

若血压出现明显波动,或出现头晕、头疼等不适,需尽快携带血压监测记录到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根据记录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自行调整剂量导致风险。

需注意,部分高血压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如头疼、头晕等,即使血压飙升至 170-180mmHg 也无不适,但长期血压高于正常值,如140/90mmHg 以上,会损伤心、脑、肾等器官血管,埋下健康隐患。因此,无论是否有症状,高血压患者都需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用药,不可因 “无症状” 忽视风险。

小雪时节是冬季养生的重要节点,做好保暖、饮食、起居、运动、用药等细节,既能护好心血管健康,又能为后续抵御 “三九寒天” 储备能量,助力大家养出好身体,迎接美好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5

标签:养生   节气   小雪   寒冬   安稳   中医   指南   专家   血压   冬季   阳气   血管   心血管   建议   风险   情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