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钱说不要就不要了?”
中国核电技术在全球都是排得上号的,自己发展起来的同时,也不忘拉别人一把。
于是咱们带着顶尖技术在欧洲入股33.5%,折合人民币1900亿。
可是欧洲那边是什么态度呢?
中国最后为什么要义无反顾的撤资呢?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部分内容有润色,请读者理智阅读
2022 年,英国保守党政府以所谓 "国家安全风险" 为由,突然宣布将中国广核集团排除在塞兹韦尔 C 核电项目之外,这一决定打破了双方此前达成的合作共识。
当时中方曾明确表示,英方的歧视性做法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双边合作的互信基础。
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对英国能源领域的投资趋于谨慎,多个原定合作项目相继暂停,中英能源合作陷入低谷,这也成为那段时期两国关系降温的重要标志。
工党政府上台后,中英高层互动也得以迅速恢复。2025 年 2 月 13 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对英国进行了十年来的首次正式访问,与英国外交大臣拉米举行第十次中英战略对话。
此次对话达成六项重要共识,包括重启能源对话、科技创新合作联委会会议、教育部长磋商等机制性交流,并明确将金融服务、清洁能源、人工智能作为合作亮点。
这一成果为后续各领域合作奠定了基础。
作为落实共识的具体行动,英国能源安全和净零排放大臣米利班德于 3 月 17 日至 19 日访华,成为斯塔默政府第三位访华的内阁成员。
他在北京会见了中方官员,围绕清洁能源合作、气候变化应对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
此次访问的核心目标是重启中英能源对话,重点讨论可再生能源开发、能源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核电项目暂未纳入谈判范围。
工党政府对华政策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务实转向。相较于保守党政府将中国定位为 "划时代挑战",斯塔默团队提出 "竞争、合作、挑战" 的 "3C 准则",强调在分歧中寻求合作空间。
这种调整尤其体现在经济领域:英国官员明确表示,将重新评估保守党时期对中国投资的限制政策,特别是在核电站等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米利班德访华期间,双方就清洁能源合作展开具体磋商。
根据安排,3 月 17 日的圆桌会议上,英国向中国投资者集中推介了海上风电、氢能等项目,旨在吸引更多中资参与英国能源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核电未列入此次对话议程,但米利班德此前多次公开强调核电对英国能源脱碳的重要性,称其弊端 "与气候威胁相比微不足道"。
他还承诺通过公共和私人投资推动核能发展。这一立场为未来中英在核电领域的合作留下空间。
工党政府的政策调整与保守党时期形成鲜明对比。2022 年,苏纳克政府以 "国家安全" 为由,将中国广核集团排除在塞兹韦尔 C 核电项目之外,导致中英关系降至冰点。
而工党执政后,不仅主动修复高层对话机制,还在经贸领域释放积极信号。
财政大臣里夫斯于 2025 年 1 月访华重启经济财金对话,商业大臣雷诺兹明确表示不会跟随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
这种转变的深层动因在于英国经济现实。2024 年,中国是英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 983.6 亿美元,其中英国对华出口 194.9 亿美元,涵盖高端制造、金融服务等领域。
面对国内经济衰退风险和财政赤字压力,工党政府迫切需要通过扩大对华合作提振增长。
正如斯塔默在国际投资峰会上所言,"英国需要增长,而中国是重要伙伴"。
根据战略对话共识,中英双方已规划一系列后续互动:英国科学大臣、教育大臣将陆续访华,推动科技创新和教育交流;经贸联委会、卫生合作等机制性对话也在筹备中。
最受关注的是斯塔默首相的访华计划,若成行,这将是自 2018 年以来英国领导人首次访华,预计聚焦经贸、气候变化等议题。
为配合政策调整,英国已选定一位会说普通话的新任驻华大使,旨在加强沟通效率。
分析人士指出,工党政府的务实姿态虽为中英关系 "止跌" 创造条件,但双方在人权、香港等问题上的分歧仍存,未来合作成效取决于能否在竞争与合作间找到平衡。
总体而言,工党政府的政策转向为中英关系带来新机遇。
通过高层互动机制的重建、能源合作的深化以及经济互补性的发挥,两国有望在绿色转型、科技创新等领域形成新的合作增长点。
但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如何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巩固合作成果,将是双方面临的共同挑战。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