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是预制菜还是“糊涂菜”?知情权被藏在哪了?

2024年3月18日这一天,预制菜圈算是彻底“翻了天”,六部门联合发文,把之前大家对预制菜的认知全给打乱了。

之前逛超市,你拿个八宝粥、抓袋冷冻西兰花,甚至买份洗好切好的生菜,都能算预制菜,现在不行了,得按新规矩来。

说实话,之前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那套规范,现在回头看是真宽泛。

按使用方式分成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大类,等于把超市里大半预包装食品都划进了“预制菜”范畴。

我之前买过一袋腌好的鸡胸肉,想着回家直接煎,当时还以为这就是预制菜,结果现在才知道,这顶多算“预处理食材”,根本不算成品菜。

本来想觉得“预制菜”就是“提前做好的菜”,但后来发现按新规,这事没这么简单。

新规里提了两个核心词,“预制化”和“菜肴”。

“预制化”要求得有烹饪环节,光洗切、腌制可不算;“菜肴”更明确,得是菜品类、不加防腐剂,要么能直接吃,要么得加热,还得符合法规。

这么一来,之前的四大类瞬间“缩水”,即配类直接被踢出去,罐头、火腿这些即食类也不算了,就连速冻饺子这种主食,也因为不是“菜肴”被划走。

你以为的预制菜,可能压根不算

说到预制菜的认知错位,西贝这事估计很多人都有印象。

你去西贝吃饭,菜上得快,口味也没差,心里可能还嘀咕“这不会是预制菜吧”?结果按新规,人家还真不算。

西贝受商场明火限制,早就用了中央厨房模式,菜品在工厂做好冻起来,能存大半年,到门店简单加热就能端上桌。

我第一次知道这事时也懵了,这不就是大家理解的预制菜吗?但后来才清楚,中央厨房的菜遵循的是餐饮食品安全标准,属于企业内部标准化生产,和预制菜的工业化标准不一样,所以有关部门不允许它叫“预制菜”。

这规矩绕得,估计不少人跟我一样搞不清。

其实商家用预制菜本身没毛病,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预制菜确实能解决不少问题。

你想啊,下班回家累得不想动,几分钟就能搞定一顿饭,多省事儿;对商家来说,标准化生产能减少失误,还能降成本,工业化生产还能追溯原料,食品安全反而有保障。

但问题也存在,之前没明确规矩的时候,有些商家为了延长保质期,防腐剂加得超标;营养也跟不上,菜经过几道工业处理,营养会流失,而且很多预制菜油盐都重,长期吃确实不太好。

不过好在现在法规越来越全,这些问题慢慢应该能补上。

但消费者关心的,好像不是这些。

大家真正在意的,是“不知道自己吃的是啥”。

你花冤枉钱去饭店,盼着吃口新鲜现炒的,结果上来的是微波炉热的预制菜,这不就跟花高价看演唱会,歌手对口型一样吗?体验太差了。

吃没吃预制菜,你有权知道

更气人的是,你往往没处问。

我问过身边不少人,去餐厅吃饭时没人主动说“这是预制菜”,除非你追问,不然商家绝对不会提。

食材从哪来、有没有添加剂、什么时候做的,一概不知。

说实话,这已经侵犯了咱们的知情权。

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咱们有权知道吃的东西是啥情况,知情了才能选啊。

现在倒好,商家藏着掖着,消费者跟开盲盒似的,吃了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是啥,这不就是待宰的羔羊吗?

我觉得这事不是“能不能用预制菜”的问题,是“能不能明说”的问题。

预制菜能帮大家省时间,商家也能提高效率,这是好事,但不能因为是好事就藏着掖着。

未来要是能让餐厅把“用了预制菜”标在菜单上,监管再跟上,查一查食材溯源和添加剂情况,大家心里也能有底。

说到底,预制菜的定义再怎么变,核心还是得让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放心。

它能帮咱们解决“吃饭难”的问题,这是它的价值,但不能因为这个价值,就忽略了消费者的基本权利。

毕竟,咱们餐桌上吃什么、怎么吃,终究得自己说了算,对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美食   知情权   糊涂   商家   这不   菜肴   消费者   规矩   防腐剂   化生   吃得   添加剂   认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