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济各,天主教罗马教皇,于昨天逝世。他于2013年3月13日当选教皇,在位共12年,他是第一位耶稣会教皇,也是第一位拉丁美洲教皇。看到他去世的消息,让我想起了历史上的宗教改革。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但,这是马丁·路德的初心吗?
我们不妨回到当时的时代去看看。
中世纪时期的欧洲,王权积弱,教权大于一切。在此背景下,教会通过宗教信仰对信徒大肆敛财,如著名的“什一税”。
什一税无所不包,只要是在上帝的庇护下的一切,都需要交税,而这个税款最终流向的地方都是罗马教廷。
如此看来,教廷此不是富得流油。但事实恰恰相反,教廷的财政依然是十分紧张的。
原因有二:一是逐渐强大的王权会阻止当地的教会将税收运到罗马教廷;二是罗马教廷教会的上层人士生活奢侈无度。
如罗马教皇利奥十世(1513-1521在位)生活奢侈淫逸,酷爱游猎、宴饮、戏剧和音乐。他在位期间不仅将前任教皇留下的财富和本届教廷的财政挥霍殆尽,而且还将下一届的费用也超前消费了。
节流既然节不住,那就大肆开源吧。
1515年,利奥十世以修建圣彼得大教堂为名,公开向德意志民众兜售赎罪券。
兜售赎罪券
什么是赎罪券呢?
它是一种凭证,是一个证明文件,凭借这个证明可以弥补自己犯下的罪行,而且带着赎罪券还可以叩开天堂的大门。
赎罪券最初是不卖的,但为了开源,教皇看到了商机。
一心想要敛财的利奥十世,把美因茨大主教(神圣罗马帝国七大选帝侯之一)职位卖给了阿尔勃特。
阿尔伯特买这个职位的金钱是从银行借的。上任后的阿尔伯特如何还钱呢?
兜售赎罪券。
而阿尔勃特又将这一任务交给了一位极有天分的推销员——台彻尔,负责德意志地区。
于是形成了这样一个闭环:“教皇——阿尔勃特——台彻尔——德意志地区”。教皇作为包工头,外包给阿尔勃特,阿尔勃特再承包给台彻尔,由他来收税,最后流向罗马教廷。
兜售赎罪券的口号也是十分唬人的:
“钱币落入箱底响叮当,灵魂脱离炼狱升天堂”
“只要一个银圆‘叮’一声投入教会的奉献箱去,一个在炼狱受苦的灵魂便立时‘叮’一声得到释放”
“即使某人与圣母玛利亚睡觉,教宗也有权在天国和人间赦免他,只要他肯把钱扔进钱箱里”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为了敛财,为了兜售赎罪券,教会人员无所不用其极,疯狂荒诞。
作为一名神学教授和虔诚的天主教徒,马丁·路德对宗教研究有自己的心得。于是,他写下了《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德国维滕贝格的教堂门口,直接回怼台彻尔的赎罪券计划。
作为一个论纲,马丁·路德是用拉丁文写出来的。但用德语写出来不是更容易让人看懂并理解吗?为什么会这样?
这说明一个问题:马丁·路德的论纲一开始并不想引起巨大的轰动。他只是想阐述自己的观点:得到神的赦免的唯一途径是悔改,是虔诚的信仰,而不是通过赎罪券来赎罪。这也是马丁·路德的核心观点:因信称义。
但,这一事件的发展远远超乎马丁·路德的想象。《九十五条论纲》的张贴就像是一颗石头丢进池塘,瞬间引起了层层涟漪。
拉丁文版的《九十五条论纲》迅速被翻译成德语,借助新兴的印刷技术广泛传播,表达着人们心中的不满:信众反对罗马教廷的苛捐杂税,更不满教会人员的奢侈腐败。
由此,本是为了进行学术辩论的论纲,以星星之火点燃了信众们心中的怒火,逐渐地形成了燎原之势。
之后,马丁·路德不仅被驱逐出境,而且逐渐形成了新教——路德宗。新教影响越来越大,基督教也因此再次迎来了分裂。
更新时间:2025-04-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