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消费圈有件大事刷屏,美国酸奶品牌Chobani刚完成6.5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直接冲到200亿美元,折算成人民币就是1422亿元。
创始人哈姆迪・乌鲁卡亚凭着这个品牌,身家飙到135亿美元,成了新晋土耳其首富。
谁能想到20年前,这家千亿帝国的起点,只是一笔70万美元的银行贷款和一座84年的老工厂。

乌鲁卡亚是土耳其人,家里本来就有奶牛场,打小就跟着学做奶酪和酸奶,这份对乳制品的热爱算是刻进骨子里了。
1994年他移民到纽约学英语,慢慢发现美国超市里的酸奶不对劲。
那些酸奶加了一堆添加剂,口感寡淡还齁甜,在他看来根本算不上正经酸奶。

更关键的是,美国市场里压根没有家乡那种浓稠的希腊酸奶,这可是个明晃晃的空白。
2005年,33岁的他看到卡夫要卖掉旗下一家老酸奶厂的广告,当场就动了心思。
换谁都会觉得这想法太疯狂。
顾问和律师都劝他,卡夫都搞不定的厂子,他一个外来者怎么可能盘活。
但乌鲁卡亚偏不这么想,他后来在演讲里说,当时都怀疑厂家标错了价格,这么大的厂子居然这么便宜。

无奈之下,他还是贷了70万美元,拉上4个伙伴,5人团队就这么把Chobani办了起来。
本来想靠着家族手艺快速推出产品,但后来发现美国消费者的口味和土耳其不一样。
乌鲁卡亚花了两年时间打磨配方,既要保留希腊酸奶的浓郁口感和高蛋白,又要贴合当地市场接受度。
2007年,第一批产品终于送进了长岛的一家杂货店。

谁也没料到,这款“反主流”的酸奶居然火了。
当时美国酸奶市场被优诺、达能这些巨头牢牢把控,它们占了六成以上的市场份额,主打低脂、甜味路线。
而Chobani的希腊酸奶要经过乳清过滤,制作工艺更复杂,蛋白质含量还高,一下子就抓住了追求健康的消费者。
短短五年时间,Chobani的营收就突破了10亿美元,直接把希腊酸奶在美国市场的占比从1%拉了上来。

更有意思的是,它没走新品牌常见的高举高打广告路线,也没靠低价冲量。
乌鲁卡亚花了很多心思定价格,既要保证利润支撑后续发展,又不能贵到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甚至为了进全国连锁超市,他还提出用酸奶抵上架费,这种冒险的分销方式居然真的成了。
如此看来,Chobani的突围不是靠运气,而是精准踩中了市场空白,用差异化产品硬生生撕开了巨头的防线。

Chobani的成长路上,资本运作也很特别。
20年时间里,它只融过三次资,这在消费品牌里实属罕见。
2013年,公司遇到了麻烦,一方面陷入食品安全丑闻,另一方面为了应对竞争,花4.5亿美元建了个全球最大的酸奶厂,现金流一下就枯竭了。
无奈之下,乌鲁卡亚才引入了TPG的7.5亿美元投资,对方拿到了可转换为35%股权的债券。

但他没放弃对公司的控制权,2016年,他给2000名员工授予了10%的股权,稀释了TPG的股份。
2018年,加拿大的HOOPP接盘了TPG的份额,创始人团队持股重新回到90%,这下彻底稳住了控制权。
2021年,Chobani提交了IPO申请,估值定在100亿美元,本来以为能顺利上市,没想到2022年市场环境降温,只好撤销申请。
这波操作挺让人意外,但也能看出乌鲁卡亚不盲目跟风的性格。

上市不成,他转而搞起了收购,2023年花9亿美元买下高端咖啡品牌LaColombe,今年5月又收购了植物基冷冻即食餐品牌DailyHarvest。
LaColombe借着Chobani的9.5万个零售网点,今年即饮咖啡销量直接涨了三倍,效果立竿见影。
如此看来,这种战略收购不仅拓展了品类,还让公司估值再上一个台阶,算是歪打正着的好棋。
Chobani的成功,让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国内的希腊酸奶市场。

随着大家健康意识提升,这个赛道慢慢热了起来,今年市场规模预计能突破50亿元。
但国内真正能和Chobani对标的品牌不算多,吾岛和乐纯算是最有潜力的两个。
吾岛是2020年成立的,创始人王炜建在乳品行业摸爬滚打了25年,还开过一家乳企。
他从2016年就开始筹备,花了三年时间,投2.4亿元建了个专门做希腊酸奶的超级工厂,日处理原奶能达到800吨。
它的产品蛋白质含量能到9-11克每百克,是普通酸奶的三四倍,主要瞄准健身人群和注重配料的年轻人。

乐纯的背景则不一样,背后有可口可乐撑腰,还拿过英诺天使基金、真格基金的多轮投资。
它靠三倍浓缩工艺做到高蛋白,主打零蔗糖、零添加剂,定位高端市场。
创始人DennyLiu之前在黑石工作过,还当过大众点评的品牌营销负责人,团队里要么是乳制品大厂出身,要么有渠道资源,实力也不容小觑。
当然,国内市场和美国不一样,现在还处于培育期,CR3不足30%,还没有绝对的龙头。
本来想觉得乐纯背靠大厂,融资又多,会发展得更快,但后来发现吾岛的自建工厂反而在供应链上更有优势。

很显然,国内品牌要复制Chobani的神话,光抄产品配方没用。
Chobani的核心是先靠单品站稳脚跟,再慢慢拓展品类,还守住了公司控制权。
国内品牌既要面对巨头挤压,又要花精力做消费者教育,还要扛住冷链和产能的压力。
更何况,健康消费的风口虽然在,但消费者的口味变化快,能不能持续抓住需求,还是个未知数。

Chobani的20年逆袭,给细分消费赛道的创业者上了生动一课。
它证明了只要找准市场空白,坚持产品本身,不盲目跟风资本,小品牌也能成长为千亿帝国。
国内的希腊酸奶市场现在正是群雄逐鹿的时候,吾岛、乐纯这些品牌各有优势,也各有挑战。
至于谁能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版的“Chobani”,现在还不好说。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赛道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而最终受益的,还是越来越注重健康的消费者。
如此看来,不管是海外巨头还是本土品牌,能真正打动消费者的,永远是靠谱的产品和清晰的定位。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