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款在医院食堂卖的“药膳面包”火了。
你没看错——医院食堂。
八珍司康、黄芪养生包、麦冬吐司……听起来像是在药铺,其实买面包。有人调侃:“排队买个面包,像是在抓方子。”
而且,不止一家“医院”在卖。
北京同仁堂也开始跨界烘焙,推出了枸杞牛角包、陈皮肉桂酥、蜂蜜黄芪胡萝卜吐司,单价能卖到三十多元,而且销量不俗。
01面包配中药:老方子换了新吃法
“药膳面包”爆红不奇怪。它踩中了两个关键点——“养生”和“文化”。
“八珍”“七宝美髯”“甘麦大枣”,源自《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古医书的经典方名。
这些好名字,一听就自带千年中医品牌背书,比普通广告更能激发中国人的好感。
毕竟,“吃补”这件事,在咱的基因里已经传了几千年。
而且,这些面包解决了传统中药“又苦又麻烦”的问题。谁
不想在下午茶时,一边嚼司康、一边感觉自己在调理气血呢?
“药膳”变成了“点心”,中医文化也变得不苦了。
02但真能“养生”吗?未必
先泼点冷水。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提醒过,药膳面包既然称为药膳,就要辨症用药,讲究中医药理论配伍,将药食同源食材和面包科学结合。不管是卖面包的,还是吃面包的,要明确两点:一是面包本质仍是食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二是有效性取决于体质适配性与食用量,过量摄入反而加重代谢负担。
简单来说就是,药膳面包再“养生”,它的本质还是——面包。糖、油、热量一样都不少。想靠一个面包祛湿补血,大概率是心理作用比药效更快。
而且中医讲“辨证施治”,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同样的药材。
流水线生产的“黄芪吐司”,可能药材量微乎其微,吃进去更像是吃个“文化概念”。
不过,它的功效可能在“治愈焦虑”。大家会觉得,我吃了中药成分,就在变健康。
当然,市场也需要规范。
毕竟“中药+食品”这条线很细,一不小心就可能踩到保健品的雷。监管层面如果能尽快明确哪些药材能进面包、能放多少、标签怎么标,也能让消费者少点被“功效”忽悠的机会。
03别让“药膳”变成“噱头”
其实,“药膳面包”只是“中医药+”的新一轮实验。
去年“中式养生水”已经先火了一波。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未来几年,中式养生水的年增速预计接近89%。
可见,中医药的现代化,大方向没错——让传统智慧变成生活方式,而不是只能在药柜上落灰。
问题是,别让它被网红经济带偏。
想让“中医药+”产业长久,不只是换个口味、换个包装,而是要从药材种植、配方研发到食品标准,走出一条完整链条。更有趣的路,可能是“药膳+文旅”“中药体验工坊”等,让人吃得开心,也学到点传统智慧。
总而言之,“药膳面包”的热度,说到底是年轻人对健康焦虑的一个轻回应。
在外卖、熬夜、咖啡的时代,“我在医院食堂买药膳面包”听起来有点搞笑,但也挺温暖——至少有人愿意相信,生活还能“吃出平衡感”。
它可能没那么“养生”,但确实“治愈”。毕竟,在现代都市的快节奏里,哪怕只是咬下一口“黄芪吐司”,也像是给自己开了一副“心理良方”。
(资料参考:央视三农)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