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能想象吗?美国竟凭借石油,活生生将苏联“玩残”,这场世纪大戏,可比《甄嬛传》还刺激!想当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激烈对峙,美国把石油化作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一步步将苏联这头毛熊忽悠瘸了。
故事得从诺贝尔家族说起,就是设立诺贝尔奖的那家。一百多年前,他们老爹靠给沙皇造军火起家。一次,儿子们去高加索买木材,发现当地无人问津的臭石油。老三路德维格想出办法,把废油炼成灯油。1875 年,他们在巴库开启石油生意,被人称为巴库石油大王,产量直逼世界第一,富可敌国。还发明了机器钻井、输油管道和运油船。不到二十年,产量就占了全球近一半,连美国石油大亨的生意都被抢走。最风光时,他家财富比北欧三国总和还多,给工人发医保还建了别墅区。
然而,1917 年十月革命爆发,列宁直接将外国工厂充公。诺贝尔家族的人扮成农民,钻火车、坐雪橇逃命,油田被苏联没收,想偷偷卖给美国也没成功。曾经富可敌国的石油帝国就此垮塌,不过留下了两样东西:如今俄罗斯依赖的里海油田,以及用当年赚的钱设立的诺贝尔奖。
话说当时,沙俄看准阿塞拜疆的巴库油田这块肥肉,一把抢了过来。诺贝尔家族瞅准机会,在巴库油田办起炼油厂。他们可不是吃素的,与罗斯柴尔德家族、壳牌公司联手,在石油江湖里混得风生水起。其炼油技术先进,石油产品质量过硬,生意越做越大,差点把美国标准石油挤出欧洲市场,在石油界赚得盆满钵满。
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形势突变。苏联成立后,盯上外国资本在国内的产业。毕竟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要将国家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大手一挥,没收了诺贝尔家族在巴库油田的产业,诺贝尔家族的辉煌时代戛然而止。
到了二战时期,希特勒的虎式坦克开到巴库油田门口。斯大林反应迅速,直接炸掉油田,连根油管都不剩,转头在伏尔加河边开辟“第二巴库”。结果德国人守着油田却没油可用,苏联的 T34 坦克却不断生产出来,这“断油求生”的操作,让诸葛亮看了恐怕都得佩服。
与此同时,美国琢磨出“美元石油永动机”的门道:先借钱给欧洲,让欧洲买中东石油,欧洲再用买油的钱买美国货,如此一来,美元又回到华尔街,算盘打得比精明的山西煤老板还精。苏联自然不服,你搞北约,我就搞华约;你搞马歇尔计划,我就搞莫洛托夫计划,两大佬隔空较量,热闹非凡。
1973 年的石油危机堪称一绝。表面上是阿拉伯兄弟收拾以色列,实则是华尔街操盘手在捣鬼。欧洲因缺油,大冬天只能点蜡烛挨冻,美国却躲在暖和被窝偷着乐,因为他们早将石油命脉分散到中东、委内瑞拉、墨西哥湾三处下注,有恃无恐。而苏联此时走大运,在西西伯利亚发现“第三巴库”油田,赶上油价暴涨,赚得盆满钵满。苏联人用日本录像机,喝法国红酒,买面包都能用石油公司发的购物券,日子十分滋润,却不知这是华尔街设下的圈套。
美国这招“温水煮北极熊”太妙了!先让苏联享受石油暴富的甜头,等苏联对石油上瘾,1985 年,美国悄悄给沙特使眼色,沙特心领神会,石油产量从每天 200 万桶飙升到 900 万桶,国际油价拦腰斩断,从 30 美元跌到 12 美元,每天从苏联国库抽走 1.5 亿美元。美国还偷偷给沙特送爱国者导弹,防止有人破坏这条“放血管道”。
此时苏联如梦初醒,却为时已晚。西伯利亚油田被开采得所剩无几,阿富汗战场搅乱里海油田,切尔诺贝利核爆更是雪上加霜。老百姓为买个黑面包得排队三小时,美国送进来的《花花公子》杂志竟成抢手“硬通货”。当年签的《赫尔辛基协定》,此时如藏在沙发里的图钉,扎得戈尔巴乔夫屁股生疼。1991 年圣诞节,镰刀锤子旗从克里姆林宫缓缓降下,华尔街大佬们美滋滋喝着 82 年拉菲,还打赌毛熊家核弹头能换几瓶伏特加。
说到底,苏联这头钢铁巨兽,并非被导弹轰垮,而是被石油美元喂成“三高患者”,等发现时,血管里流的全是沙特原油,五脏六腑已被华尔街的金融手术刀掏空。如今美国稳坐石油王座,翘着二郎腿。但再看中东沙漠里,中俄正悄悄组建“去美元化”联盟,这场石油三国杀,精彩好戏还在后头。
美苏争霸风云涌,石油成刃暗交锋。
美国巧设连环套,苏联深陷困境中。
毛熊倒下惊世界,石油美元计谋凶。
如今中俄齐发力,去美元化待新功。
更新时间:2025-04-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