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编辑|诺斯罗普的笔记
我国能有如今这幅繁荣昌盛的模样,不只有那些革命先辈们在战场上厮杀的功劳,更少不了那些为国为民不懈努力的干部们的奉献。要说其中最为后世所熟知的,那肯定就是焦裕禄了。
不过,除了他,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同样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倪志福就是其中一位。

他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80载人生书写了工人阶级的传奇。接下来,咱们就一起看看这位人民的好干部的传奇经历吧。

1933年,倪志福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家庭,家境贫寒的他早早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12岁那年,他就走进上海美孚石油公司当童工,每天干着繁重的杂活,报酬却少得可怜。
但艰苦的环境没磨掉他的韧劲,反而让他对机械产生了浓厚兴趣。

后来转到上海德泰模型工场当学徒,他更是把别人休息的时间都用在钻研技术上,师傅们都夸这个小伙子“肯下苦功,眼里有活”。
1953年,20岁的倪志福迎来人生转折,他被分配到北京永定机械厂,也就是后来的国营六一八厂,成了一名钳工。

刚进厂时,他发现车间里常用的麻花钻存在不少问题,要么钻削效率低,要么用不了多久就磨损,碰上硬材质更是频繁断刃。
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暗下决心要改进钻头,从那以后,车间的角落、宿舍的灯下都成了他的“实验室”。

他把废旧钻头收集起来,反复打磨、测量,记录下每一次修改的数据。
有时候为了测试一个新角度,他能连续守在机床旁十几个小时,手上磨出了厚茧,眼睛也熬得通红。
经过无数次失败,1956年,他终于研制出“三尖七刃麻花钻”,这种钻头把普通麻花钻的单尖改成三尖,刃口增加到七刃,切削时又稳又快。

实际测试中,这种钻头的效率比普通钻头提高了三四倍,使用寿命更是延长了十几倍,在加工不锈钢、合金钢这些难啃的“硬骨头”时表现特别突出。
工友们都亲切地叫它“倪志福钻头”,后来因为这项技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又被称为“群钻”。

1959年,倪志福作为青年技术革新能手出席全国群英会,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成名后的倪志福没藏着掖着,他把“群钻”的制作工艺和使用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
1977年十月,他专门在北京内燃机总厂进行“群钻”操作表演,来自十几个省市的数百名技术能手专程赶来学习,现场挤满了拿着笔记本记录的工人。
后来他又根据不同材质和加工需求,陆续开发出系列钻头,从金属加工到木材处理,都有适配的型号,为中国机械工业发展解决了诸多难题。

倪志福的技术才能和踏实作风,被组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1958年10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技术骨干逐步走上领导岗位。
1961年到1965年,他一边在厂大专班系统学习理论知识,一边担任工程师,把技术经验转化为生产成果。
1965年,他获得国家科委颁发的“倪志福钻头”发明证书,这一年他刚满32岁。
又过了四年之后,倪志福当选为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正式踏入政坛。

1973年,40岁的他成为中共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跻身副国级领导人行列,这样的晋升速度在技术出身的干部中十分罕见。
而真正让他接受重大考验的,是后来主政三大直辖市的经历。

1976年10月,他调任上海市委第二书记,当时“四人帮”刚被粉碎,其在上海的亲信骨干妄图发动武装叛乱,局势十分紧张。
倪志福临危不乱,坚决贯彻中央部署,与市委其他领导一起争分夺秒开展工作,迅速控制局面,成功粉碎了叛乱阴谋。

随后他带领上海军民开展“揭、批、查”斗争,彻底摧毁“四人帮”在上海的帮派体系,让这座工业重镇很快恢复了正常秩序。
之后在担任北京市委书记期间,他没忘了自己的技术本行。

他牵头成立北京市技术交流站,组织技术骨干开展攻关,还主持编写了《金属切削理论与实践》等书刊,这些资料成为很多工人的“手边书”。
他总结的纺织系统“两长五大员”班组建设经验,把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结合起来,在全市厂矿企业推广后效果显著。

1982年,倪志福再次被调任天津市委书记,此时改革开放的浪潮正在推进。
他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工厂、街道调研,走遍了天津的大小企业。
在他的推动下,天津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城乡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民经济走上健康发展轨道。

同时城市建设也按下“快进键”,老旧街区得到改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老百姓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提起这位书记,不少天津市民都记得“他是个办实事的人”。
地方治理的经验让倪志福更懂群众需求,而1978年10月开始担任的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一职,让他有了更多为职工发声的机会。

这个岗位他一干就是15年,历经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总工会,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主席之一。
刚上任时,工会组织几乎瘫痪,他首要任务就是推动工会系统恢复重建。

1978年10月12日,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作了题为《中国工人阶级新的伟大历史使命》的工作报告。
根据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的致词要求,他带领工会系统解放思想,明确了工会“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项社会职能。

为了让工会真正贴近职工,他大力推动“职工之家”建设,要求工会干部“多到车间转一转,多和工人坐一坐”,切实为职工解决工资、住房、福利等实际问题。
他常说“工会不是摆样子的,要为职工说话办事”,在他的推动下,工会的群众化、民主化水平显著提高,成为职工信赖的“娘家”。

1988年,倪志福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3年又连任第八届,开始投身民主法制建设。
在人大工作期间,他参与制定了一大批重要法律,从规范市场的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到保障民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再到维护职工权益的劳动法,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他特别重视法律的实施情况,多次亲自带队到地方检查法律执行情况,1994年12月,他就在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多部法律执行情况的报告,强调“立法要严,执法更要严”。
作为技术出身的领导人,倪志福始终没放下发明创造事业。

他是新中国唯一拥有发明专利的党和国家领导人,1986年,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为表彰他的贡献,颁发了金质奖章和证书,这在国内技术界是极高的荣誉。
2001年12月,“倪志福钻头”正式获得国家专利,此时距离这项发明诞生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

1985年,他牵头发起成立中国发明协会,1999年担任会长,全力推动群众性发明创造。
他还把自己的技术经验系统整理,写出了《倪志福钻头》《群钻的实践与认识》《群钻》等著作,这些书成为机械专业学生和技术工人的重要教材。
晚年的他还担任了中华慈善总会名誉会长,关注慈善事业,用另一种方式回馈社会。

退出领导岗位后,倪志福依然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他每天都会看报、听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尤其关注工运事业和职工权益。
有人上门请教技术问题,他还是像当年在车间一样耐心讲解,亲手示范钻头打磨技巧。
他的家里陈设简单,没有贵重家具,唯一显眼的是书柜里摆满的技术书籍和各地职工寄来的感谢信。

2013年4月24日,这位奋斗了一生的老人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消息传来,不少曾经的工友、下属都赶来送别,他们手里捧着的,有当年倪志福亲手打磨的钻头,有他编写的技术手册。

倪志福的一生,从上海的学徒工到北京的钳工,从技术革新能手到国家领导人,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有力。
他发明的钻头转动在无数车间,他推动的改革惠及万千职工,他参与制定的法律守护着群众权益。

正如对他的评价所说,这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为共产主义理想不懈奋斗的一生,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
这位从车间走出来的领导人,用自己的一生证明,平凡的岗位能创造不平凡的价值,踏实的奋斗能书写精彩的人生。
他的故事,也成为新中国工人阶级奋发图强、无私奉献的生动写照。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