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①丨科技赋能,千年壁画焕新生

10月28日,“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始建于西夏(公元1098年)的张掖大佛寺,在这座曾为皇家寺院、如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挖掘壁画中的文化密码,见证千年遗存借科技焕发的新活力。

步入大佛殿,530余平方米的明清壁画引人注目。东、西壁诸天礼佛图气势恢宏,神祇衣袂翩跹;南、北壁以十八罗汉塑像为界,山水花鸟与《山海经》故事交织;卧佛身后的壁画尤为特别——明末清初绘制的《西游记》连环画,颠覆了大众对经典角色的认知。残长4.4米的画面中,猪八戒并非“好吃懒做”,而是全程挑着沉重行囊,“取水子母河”时专注舀水,“道昧放心猿”时同情跪地的孙悟空,“活人参果树”时奋力扶树,尽显勤劳担当;沙僧则负责牵护白龙马,师徒分工与小说截然不同。这一独特设定,既与张掖“流沙河”“高老庄”等地名传说相呼应,也藏着古代民间对“担当”的朴素认同,让壁画成为打破角色刻板印象的文化载体。

二楼板壁上的过去七佛、天龙八部壁画,更藏着丝路文明交融的印记。明清匠人以流畅线条、沉稳色彩勾勒佛身,画面中藏传佛教元素与中原画风相融,甚至可见道教神祇,印证了张掖作为丝路重镇的宗教多元性。凑近细观,壁画中人物的笼冠、交领袍服,建筑的形制细节,真实复刻明清西北社会风貌,被誉为“墙壁上的河西风俗志”。而寺内出土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币面卑路斯王、库思老一世的形象与祆教纹饰,更与和田玉珍玩一同,见证千年前东西方贸易与文化的交汇。

除了壁画,寺内《永乐北藏》佛经的编序智慧同样令人惊叹。讲解员陶文恺介绍,佛经以《千字文》文字与汉字数字组合编序,一字对应十本佛经,存入对应函套与经柜,其逻辑与现代图书馆编序“神同步”,尽显古人文献管理的创新思维。

如今,科技正为这座千年古寺注入新活力。张掖大佛寺文物研究所副所长何多鸿介绍,寺院已投入超千万元推进数字化保护,大佛殿完成95%工程量采集,敦煌研究院以20×20厘米网格高精度扫描壁画,天津大学同步建立三维模型,年底将交付“数字大佛殿”;7000余卷明清佛经实现库房恒温恒湿保存,南配殿将改造为沉浸式数字展厅,未来游客可戴VR“穿越”西夏,观4K分辨率重现的壁画细节。更有数字人“云灼”借助光场重建、AI换脸技术,向游客解读历史,搭配趣味互动小程序,让文化传承触手可及。

从壁画里的《西游记》故事,到跨越千年的编序智慧,再到科技赋能的数字新生,采访团在张掖大佛寺见证了传统文化的多元魅力。这座千年古刹,正以壁画为媒、以科技为桥,让沉睡的文明“活”起来,在古今对话中奏响文脉传承的新乐章。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② 丨 祁连绝壁,艺术瑰宝诉说千年文明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张秀芸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历史   壁画   中国   新生   千年   科技   张掖   佛经   佛殿   明清   数字   西游记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