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陈汉龙:0.02毫米的极致追求,毫厘间智造大国重器

极目新闻记者 陆缘

通讯员 潘万齐 胡鹏

如何在0.02毫米间“车”出大国重器的极限?是“一根筋”钻进去锻造出的极致绝活,更是“一颗心”破难题雕琢成的毫厘精度。“高端制造、制造高端”,这是一线机加工匠陈汉龙与机床铁屑打交道这些年的生动注解。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2426人受到表彰。中国中铁工业旗下中铁科工集团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重型装备厂机加车间班长、高级技师陈汉龙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一台车床”:追求极致练就“工匠绝活”

“车工怕‘细长’,要加工好工件,必须手摸感知粗糙度,眼睛紧盯刀纹,一丝一毫的尺寸公差都是影响极大的。”谈起加工制造工艺,陈汉龙总能滔滔不绝,对于关键技术的极致把控、精益求精,造就了他像刀头一样的钻劲。

2010年,刚毕业的陈汉龙带着对机械的好奇和对技术的渴望,被轰鸣的机器和精密的零件深深吸引,进入中铁科工江夏基地机加车间成为一名车工。清晨的车间,陈汉龙操作机床打磨工件,刀头在铝合金件上划出细碎的铁屑,编织出精密的机械与金属之舞。这是他用一千多个日夜精心打磨的绝技。

机加工是工业文明的建筑师,陈汉龙深信不疑,他喜欢动手,更喜欢解决问题,常常不只满足于当一名普通车工,而是主动凑上去问设计师,想全面了解产品的设计思路和用途,从整体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并不断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提高加工效率和精度。在车间一线热火朝天的工作中,让陈汉龙对产品质量有了更深的认识,他重视每一个加工细节,力求做到零缺陷。“一点小小的优化,就能让零件质量更好,成本更低。”

一路走来,陈汉龙从普通车床到数控车床,从小机加到大机加,从装配工成长为掌握车、铣、钻、镗等全工种技术的全能型工匠,他以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严谨的工匠精神,成为行业内的技术标杆。

“一本笔记”,潜心破题雕琢“重器精度”

陈汉龙一直有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的习惯。工作中但凡有疑问、有难题、有错误、有亮点,都会随时记下来,闲下来就对着笔记思考钻研。时间一久,他成了大家口中“记性最好、金点子多的陈师傅”,很多老前辈都夸他年纪轻轻,不仅技术扎实老到,还爱搞研发创造。

陈汉龙依托这本笔记,从设计草图到创新智造,在实践中创造出“陈汉龙加工法”,其中包含“超大型回转体立车加工操作法”等10项先进操作法和30余种工装夹具。他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攻克了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

三峡电厂70万千瓦水轮机组是目前世界上承载推力最大、单机容量最高的机组,这套机组中,推力头和镜板作为重要的承载设备,易磨损、难修复。陈汉龙定制化设计出一套推力头平吊专用的吊具和镜板吊具,零失误完成35台套设备的修复工作,这一超精加工对质量要求极其严格,平面度0.02毫米、平行度0.02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3,而镜面粗糙度要求Ra0.2微米,要达到这种光洁度需布轮磨、磨、研磨等加工工艺,且加工必须一次通过,“陈汉龙加工法”连续8年保障全球最大水电机组稳定运行。

在盾构机领域,针对盾构机门框、螺旋机座加工难题,他组织优化工艺流程,将生产周期从7天缩短至3天,成本降低60%,合格率达100%,助力国产盾构机打破国际垄断,应用于武汉、深圳、长春等20余城市地铁建设。

“岗位可以平凡,但人生不能平淡,只要肯钻研、敢创新,无论什么岗位都能干出一份事业。”面对这些成绩,陈汉龙搓搓手朴素地说。

“一个团队”,初心不改锻造“工人铁军”

从一线工人到机加工车间班长,陈汉龙从未离开过生产一线,他不仅有一颗匠心,更怀着一份产业报国的情怀。

2018年8月,陈汉龙牵头成立“陈汉龙创新工作室”,他把钻研多年的技术工法经验分享出来,将车间里有想法、有技术、有冲劲的年轻人拧成一股绳。同时打造创新人才基地品牌,在工作室团队内定期开展培训班,用“老带新、传帮带”的方式开展教学,推行“能者上、庸者下”的轮岗准入机制,打造出一支创新智造“工人铁军”。

成立7年来,工作室坚持创新驱动,完成技术革新68项,获国家专利15项,多项成果填补行业空白。参与制造的高铁线路混凝土雕刻机,集成北斗导航与专用道尺,实现轨枕刻字毫米级精度,效率提升5倍,获国际先进技术认定,并推广至“一带一路”项目,彰显中国智造的国际影响力,依托该项目,“陈汉龙创新工作室”荣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荣誉。

在世界首创掘爆机“心脏”制造上,工作室针对掘爆机主驱动系统加工,突破“头发丝级”公差要求,精准完成650毫米深油脂孔加工,零失误交付世界首台掘爆机核心部件,奠定我国隧道工程装备领先地位;在绿色制造实践方面,陈汉龙带领团队提出“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方案,推动盾构机再制造节能60%、耗材节省70%,助力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为“双碳”目标贡献工业力量。

陈汉龙以身作则带领团队扎根机加一线,练就一手绝活,争做技艺精湛的“毫米级工业建筑师”,创新工作室的成员常说:“虽然是跟冰冷的机器打交道,但每一件产品都倾注着我们滚烫的心血。”精铸当下,才能把产品打造得细致圆满,把人生铸造得丰富多彩。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盾构   推力   车工   工匠   机组   极致   精度   大国   车间   工作室   加工   财经   技术   陈汉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