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四轮高级别经贸谈判还没正式开场,特朗普就率先“打响第一枪”。
9月13日,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将23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清单,绝大多数与半导体产业有关。
就在各方都以为双方要坐下来谈正事时,特朗普却又搞起了老一套的极限施压。
这么一闹,谈判桌还没摆好,气氛已经凉了一半。
问题是,他这招真能逼中国低头吗?还是又在给自己选战造势?
特朗普的操作,熟悉又熟练。他不是第一次在谈判前突然“翻脸”,而是把这招当成惯用套路。
早在上一轮谈判时,美国就曾用类似方式封锁中国企业的关键技术出口,试图在会谈前制造紧张气氛。
这次直接把上海微电子等核心半导体企业拉进“黑名单”,等于在芯片战场上又添了一把火。
更“骚”的还在后头。
特朗普不光自己制裁中国,还想拉上整个北约一起“围殴”。
他公开表示,要敦促北约成员国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100%的惩罚性关税,理由竟然是“你们买了俄罗斯的油”。
听起来像是找茬,实际上是想让欧洲国家冲在前头,自己在后面“捡便宜”。
这招算盘打得响,但问题也跟着来了。
美国自己都不敢轻易对中国加这种重量级关税,因为吃亏的往往是自己企业和消费者。
特朗普四月份试图搞出的245%关税计划,最后不也是在瑞士谈判桌上被自己“打回原形”?
这次再玩极限施压,未必真想谈出结果,倒像是给自己造一场“我才是最强谈判专家”的秀。
面对制裁,中国这次没有拖泥带水,回击迅速而有分寸。
美国名单刚一公布,中国就宣布启动对美模拟芯片的反倾销调查。
这不是随便吓唬人,而是明确告诉美方:你封堵高端芯片?那我就开始清理你在我市场上的成熟制程产品。
更值得注意的是,商务部同步启动了对美国芯片政策的反歧视调查。这意味着中国不仅仅是在反制单一企业行为,而是在对整个中美芯片关系进行重新评估。
换句话说,中方已经不再被动挨打,而是要从规则层面动手,拆掉美方设下的“技术围墙”。
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底气。
与2018年被美国突然“卡脖子”不同,如今中国的芯片生态已经初具规模。
从产业链重构到政策扶持,再到企业协同,这几年中国在芯片领域的积累已经不容小觑。
中国半导体协会与机电进出口商会联合发声,显示产业界对政府反制的支持不再是口号,而是行动。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回应没有引发升级,而是有度有节地留出谈判空间。
这种“斗而不破”的策略,其实比一味对抗更具智慧。它既表达了立场,也维护了谈判氛围,让美方明白:谈可以,但别想着靠威胁换让步。
说到底,特朗普为什么要在这个节骨眼搞这么多动作?答案也不复杂:因为他要选总统。
无论是拉欧洲一起制裁,还是在国内制造外部敌人,都是为了争取选民注意力,尤其是那些渴望“美国优先”的铁杆支持者。
特朗普要的不是一个平衡的协议,而是一份可以拿来吹的“胜利协议”。
什么叫胜利?就是能在电视上说:“看,中国服软了,我赢了。”
为了这个效果,他希望中方在顺差、产业补贴、数据监管这些大问题上通通让步,最好还能搭送一个“全面开放”的金融市场。
这样,他就能在选战中打出“我搞定了中国”的牌。
可惜,这场“剧本化谈判”的对手不是演员,而是现实。
中国不是没见过风浪,更不是靠几句狠话就能动摇的对象。一旦发现美方只是为了选情在演戏,中方自然也就不会再陪着演下去。
更麻烦的是,特朗普现在连美国国内经济都压不住。
通胀居高不下,债务压力惊人,制造业回流效果不佳,他急需一个“替罪羊”来转移注意力。
而中国,成了最方便也最熟悉的“靶子”。但问题是,世界不是特朗普舞台的背景板,中美谈判也不是他竞选的宣传片。
从这次提前“翻脸”来看,特朗普并不是真的想谈成什么,而是想制造“谈成”的假象。
他打的是选票算盘,赌的是中方会让步。但现实告诉他,这种套路早就不灵了。中国的反制精准有力,既守住了底线,也留下了转圜余地。
这场谈判的难点,不在于谁更强硬,而在于谁更懂得沟通的分寸。
如果特朗普继续把谈判当作舞台剧演下去,反而更可能逼出一个更团结、更成熟、也更冷静的对手。
放弃尊重与理性,只会换来更深的裂痕。特朗普想干成的事,不是靠制裁就能完成的。
这个世界,早就过了“你大声我就听”的时代。中美之间,只有在彼此看清彼此底线的基础上,谈判才有可能真正走得下去。
别把谈判当表演,别把对手当观众。真正的胜利,不是逼出来的,而是谈出来的。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