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把人参奉为回阳要药,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另外两味才是!

学中医、用中医的人,经常会说人参是“救命的仙草”,是“回阳第一药”。很多临床上,也常常把人参当成温补元气的代表,一旦病人虚弱,甚至奄奄一息,就会想到用人参吊命。可要知道,古代医家对人参的理解,并不完全是今天流行的这种看法。经典里,人参的定位和功效,其实和“回阳”关系不大。如果不仔细分辨,就很容易产生偏差,用药时也会走偏。

说起人参,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回阳救命”“大补元气”。尤其是宋元之后,几乎所有医家都把人参和“回阳”联系在一起,好像这是它的主要作用。但如果仔细去翻经典,就会发现情况并不是这样。陈修园在研读《神农本草经》时就特别指出,人参原文记载不过三十七个字:“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其中完全没有提到“回阳”两个字。由此可见,古人最早认识人参的核心,是“补五脏”,而不是温阳。

再看仲景的处方使用。整本《伤寒论》里有一百一十三个方子,真正用到人参的只有十七个,数量非常少。而且这些方子大多数情况,是在病人因为出汗、呕吐、泻下过度之后,津液大伤,才用人参来挽救阴津。比如理中汤、吴茱萸汤这些方子,里面本来就有干姜、附子这样的燥烈药物,仲景担心太过伤阴,所以特地配了人参,用它的甘寒来调和,养阴制阳,达到中正平和的效果。也就是说,人参在仲景眼里,并不是“火上加油”的回阳药,而是帮助阴液恢复,避免治疗过度的。

甚至在号称“回阳第一方”的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里,都看不到人参的影子。为什么?因为真正要“回阳”,靠的是附子、干姜这些热烈之品。人参的任务根本不是助火,而是护阴。陈修园说得很明白:“余细按经文,无一字言及温补回阳之性。”所以,人参的地位在仲景体系里,并不在于“救阳”,而是“救阴”。

从更高的角度看,古圣人对人参的认识,还和肺的功能紧紧相关。肺是五脏之长,主气,管着全身清浊的运化。人参入肺,性微寒而能清润,肺气一旺,五脏自然安定。这才是“主补五脏”的根本原因。古人说它“补阳”,其实是指气机畅达、五脏协调,而不是温热助火。换句话说,它的“阳”是阴阳平衡后的阳光,而不是火炉般的燥热。

陶弘景也曾拿人参和甘草对比。甘草的妙处在于阴阳皆能调和,所以说它“主五脏六腑”;而人参偏重于补阴,所以只说“主五脏”。这也是为什么仲景在一些咳嗽方子里会特意去掉人参。因为那种咳嗽,多半是外感风寒、饮冷所致,用了人参反而可能碍事。可见古人用药非常精细,并不会把人参当成一个万能的大补品。

总之,后世把人参奉为“回阳要药”,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真正的经典里,人参更多是甘寒养阴、补益五脏、扶助正气的。它既不是一味的温热补火,也不是单纯的滋腻药物,而是能让身体的气机归于中和。今天再看,或许更该学学仲景的谨慎:别动不动就给人参安个“回阳救命”的帽子,而要根据病情,尤其是津液是否受损来决定是否使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妙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养生   人参   后世   误解   很大   方子   干姜   附子   津液   医家   古人   甘草   经典   元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