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飙涨50%!年轻人狂买1克金饰,品牌却愁盈利

“前阵子还在纠结要不要买金镯子,这两天一看价格直接懵了 —— 足金饰品都涨到 1200 元 / 克了,年初买的话能省一半!” 在北京某商场金店前,26 岁的白领王女士拿着手机里的金价截图,语气里满是惊讶。10 月以来,金价的暴涨让不少像王女士这样的消费者措手不及,国际金价在 10 月 14 日冲破 4143 美元 / 盎司,创下历史新高,今年以来涨幅已超 50%;国内金价同步飙升,老凤祥、老庙等知名品牌的足金价格,每克比年初贵了 400 元,这场 “黄金热潮”,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席卷市场。

令人意外的是,此次购金热潮的主力并非传统认知中的长辈群体,而是年轻人。他们避开 heavy 的大金链、金镯子,将目光锁定在 1-3 克的小吊坠、细手链上,甚至追捧迪士尼、故宫 IP 的联名款金饰。这种 “轻量购金” 的新风潮,既反映了年轻人的消费态度转变,也让黄金品牌陷入 “卖得火却盈利难” 的尴尬境地。​

一、金价狂飙:从 “犹豫” 到 “惊叹” 的消费心态转变​

10 月 15 日上午,上海某商场的老凤祥专柜前,围满了咨询金价的消费者。专柜电子屏上,足金饰品价格清晰显示为 1210 元 / 克,旁边标注着 “当日金价” 的牌子,与年初的 800 元 / 克相比,涨幅一目了然。“我 3 月份来问过,当时还想着等降价再买,结果越等越贵,现在只能买个小吊坠过过瘾了。”28 岁的李先生说,他原本计划给女友买一只 10 克的金镯子,按年初价格约 8000 元,如今却要 12100 元,超出预算太多,最终选择了一款 1.5 克的迪士尼联名款小吊坠,花了 2100 元。​

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大金店屡见不鲜。数据显示,10 月以来,国内黄金饰品销量环比增长 30%,其中 1-3 克的轻量金饰占比超 60%。年轻人之所以偏爱这类金饰,一方面是价格亲民 ——1 克金饰单价多在 1200-1800 元,3 克的细手链也不过 3600 元,符合多数年轻人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是实用性强,小吊坠、细手链设计精致,可日常佩戴,不会像大金饰那样显得浮夸,还能搭配不同风格的衣服。​

“我买金饰不是为了保值,就是觉得好看,戴在身上心情好,而且万一以后急用钱,也能变现,相当于多了个‘移动储蓄罐’。” 在杭州工作的 95 后张女士,刚入手了一款故宫 IP 的 1 克金吊坠,吊坠上刻着精致的祥云图案,她特意配了一条银色链条,日常通勤时佩戴,“同事都说好看,还问我在哪买的,完全看不出是金饰,还以为是普通的银饰。”​

年轻人的购金心态,早已脱离 “囤金保值” 的传统观念,转向 “悦己消费”—— 买金饰是为了满足审美需求,同时兼顾一定的资产属性,这种理性与感性结合的消费态度,让轻量金饰成为市场新宠。​

二、轻量金饰的 “流行密码”:IP 联名与设计创新​

走进深圳某黄金品牌的线下门店,最显眼的区域摆放着各类 IP 联名款金饰:迪士尼系列的米奇吊坠、故宫系列的瑞兽手链、敦煌系列的飞天项链,每一款都设计精巧,重量多在 1-2 克之间,吸引着年轻消费者的目光。“这些联名款是我们的爆款,尤其是迪士尼系列,周末两天就能卖出去 50 多件,很多都是年轻人买来自己戴,或者作为礼物送给朋友。” 店员介绍,为了贴合年轻人的审美,品牌还会定期更新设计,加入流行元素,比如在金饰上镶嵌小巧的锆石,或采用镂空工艺,让金饰看起来更轻盈、更时尚。​

除了 IP 联名,“个性化定制” 也是吸引年轻人的重要原因。某黄金品牌推出的 “字母金饰” 系列,消费者可选择自己名字的首字母,搭配小钻或珐琅,定制专属金饰,重量控制在 1 克左右,单价 1500 元起。“我定制了一个‘L’字母的吊坠,是我名字的首字母,还刻了生日日期,戴在身上很有意义,而且别人不会跟我撞款。” 广州的 00 后大学生小林说,她身边有不少同学都定制了这类金饰,大家还会互相 “晒单”,形成一种新的社交潮流。​

轻量金饰的流行,还离不开线上渠道的推动。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1 克金饰推荐”“平价金饰分享” 等话题热度居高不下,博主们戴着细手链、小吊坠,分享搭配技巧和购买攻略,带动了线下销量。某品牌线上旗舰店数据显示,10 月以来,1-3 克金饰的线上销量占比达 75%,其中 80% 的订单来自 30 岁以下的消费者。“我是在小红书上看到博主推荐,才知道有这么多好看的小克重金饰,线上下单很方便,还能享受免息分期,压力更小。” 上海的白领陈女士说,她最近在线上买了一款 2 克的细手链,分 6 期付款,每期只需 600 元,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大负担。​

三、品牌的 “甜蜜烦恼”:销量上涨却盈利承压​

尽管轻量金饰销量火爆,黄金品牌却面临着 “盈利难” 的困境。10 月 16 日,某上市黄金品牌发布的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虽然营收同比增长 15%,净利润却同比下降 8%,核心原因就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激增。​

“金价涨得太快,我们的采购成本跟着飙升,虽然通过‘一口价’模式能赚点溢价,但还是跟不上成本上涨的速度。” 某黄金品牌采购经理坦言,年初足金原材料价格约 400 元 / 克,10 月已涨到 600 元 / 克,涨幅 50%;而金饰零售价从 800 元 / 克涨到 1200 元 / 克,看似涨幅也达 50%,但实际上,轻量金饰的加工成本更高 ——1 克金饰的加工费约 100 元,比 10 克金饰的加工费(约 300 元)分摊到每克的成本更高,再加上 IP 授权费、营销费用,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一口价” 模式原本是品牌平衡成本的手段,却也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不少消费者发现,1 克的 “一口价” 金饰售价 1800 元,按当日金价 1200 元 / 克计算,溢价达 50%;而 3 克的 “一口价” 手链售价 5400 元,溢价也有 30%。“我之前买了一个 1 克的一口价吊坠,花了 1800 元,后来才知道按克算只要 1200 元,感觉被坑了。” 北京的消费者赵女士说,她之后再买金饰,都会选择按克计价的款式,避免被 “溢价” 套路。​

除了成本压力,库存管理也让品牌头疼。轻量金饰款式多、更新快,一旦某款设计过时,就会变成库存积压。“我们每个季度要推出 20 多款轻量金饰,其中约 30% 的款式销量不佳,只能打折促销,进一步压缩利润。” 某品牌运营总监表示,为了减少库存压力,品牌不得不加快设计迭代速度,同时通过预售模式了解消费者需求,降低滞销风险,但这些措施都需要额外投入,让盈利压力更大。​

四、行业破局:从 “溢价依赖” 到 “价值创新”​

面对盈利困境,黄金品牌开始探索新的破局之路。某知名品牌推出 “以旧换新” 服务,消费者可将旧金饰按当日金价折算,补差价换购新的轻量金饰,既拉动了销量,也降低了库存。“最近‘以旧换新’的客人很多,不少人把家里闲置的大金饰拿来换小吊坠,既能换新款,又不用额外花太多钱。” 该品牌店员说,10 月以来,“以旧换新” 的订单占比达 25%,有效提升了客户粘性。​

在设计上,品牌也开始跳出 “IP 依赖”,转向原创设计。某品牌与独立设计师合作,推出 “国风轻金” 系列,将传统纹样与现代简约风格结合,1-2 克的金饰售价 1500-2400 元,既保留了文化内涵,又符合年轻人审美,上市首月销量就突破 1000 件。“原创设计能形成差异化竞争,避免陷入‘IP 溢价’的恶性循环,而且能提升品牌附加值,让消费者愿意为设计买单。” 该品牌设计总监表示,未来还会加大原创投入,推出更多有特色的轻量金饰。​

对于年轻人而言,理性购金的意识也在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 “克价” 而非 “一口价”,在购买前会对比不同品牌的价格,查看加工费明细,避免被套路。“我现在买金饰都会先算克价,按‘(售价 - 加工费)/ 重量’算出每克的实际价格,再和当日金价对比,溢价太高就不买。” 上海的 90 后消费者刘女士说,她还会关注品牌的促销活动,比如 “工费打折”“满减” 等,用更划算的价格买到心仪的金饰。​

五、市场展望:黄金消费的 “新平衡”​

10 月 18 日,国际金价虽有小幅回落,但仍维持在 4100 美元 / 盎司以上,国内金饰价格也保持在 1200 元 / 克左右,短期内高价态势难以改变。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轻量金饰的流行趋势还将持续,而黄金品牌的盈利难题,也需要通过长期的价值创新来解决。​

某个周末的下午,成都某商场的黄金专柜前,年轻人依然络绎不绝。25 岁的周女士正在挑选一款 1.2 克的细手链,她仔细查看了克价和加工费,确认溢价在合理范围后,才下单购买。“我觉得买金饰不用盲目跟风,选自己喜欢又划算的就好,毕竟是给自己买的,开心最重要。” 周女士说。​

专柜店员忙着接待客人,货架上的轻量金饰不断被拿起、放下,IP 联名款和原创设计款都很受欢迎。电子屏上的金价实时跳动,提醒着人们市场的变化,而年轻人理性的消费态度,品牌对创新的探索,正共同推动黄金消费走向 “新平衡”—— 既满足消费者的悦己需求,也让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阳光透过商场的玻璃窗,洒在精致的金饰上,折射出柔和的光芒。这些小小的金饰,承载着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也见证着黄金行业的转型与成长,在高价与需求、盈利与创新之间,寻找着属于新时代的发展路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时尚   金价   金饰   年轻人   品牌   消费者   黄金   溢价   销量   手链   加工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