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板块的全球性抛售并非偶然,而是估值泡沫、盈利焦虑与宏观环境共振的必然结果,这场调整本质是市场从 “概念炒作” 向 “价值回归” 的理性修正。

一、抛售全景:全球 AI 股集体承压
1. 跨市场同步调整
- 美股 AI 八巨头单周市值蒸发近 8000 亿美元,英伟达单周跌幅超 7%,Meta 单日市值缩水超 2140 亿美元。
- A 股 AI 50 概念板块单日主力资金净流出 65.01 亿元,寒武纪等龙头股单日跌幅超 5%,总市值蒸发超 300 亿元。
- 外资加速撤离亚洲 AI 概念股,本月韩国股市遭撤资近 46 亿美元,日本本土 AI 相关股票被净卖出 23 亿美元。
2. 资金流向明显切换
市场呈现 “高切低” 特征,从 AI 等高位成长板块撤出的资金,转向银行、煤炭、消费等低估值顺周期板块。创业板指单周跌幅达 7.16%,而上证 50 指数仅下跌 1.32%,估值差修正成为主要驱动力。

二、利空核心:四大关键因素触发抛售
1. 高估值与盈利兑现的严重脱节
- 2025 年以来 AI 赛道个股平均涨幅翻倍,部分龙头股涨幅达 3 倍,科创 50 市盈率(TTM)已超 196 倍,远超市场平均水平。
- 大量 AI 公司陷入 “估值虚高” 困境,不少企业无实际收入却享有巨额估值,MIT 报告显示仅 5% 的生成式 AI 试点项目实现盈利。
- 典型如 Spectral AI,2025 年第三季度收入同比下滑超 50%,净亏损扩大至 360 万美元,股价随之下跌 5.49%。
2. 巨额资本支出引发可持续性担忧
- 全球 AI 巨头资本开支呈爆炸式增长,美国五大科技企业 2025 年第三季度 AI 相关资本支出合计达 1275 亿美元,甲骨文更是将 FY26 财年资本支出指引提升至 350 亿美元。
- 行业面临 “投入 - 回报” 失衡困境,Accel 报告显示,未来五年 AI 数据中心建设需 4 万亿美元资本支出,却需 3.1 万亿美元收入才能覆盖成本,盈利前景不明朗。
- 摩根大通因此下调甲骨文信用评级,直指其高杠杆扩张与 14% 的云业务薄利难以匹配债务压力。
3. 宏观流动性与政策预期变化
- 市场对美联储 12 月降息的预期减弱,全球风险偏好受到抑制,高估值成长板块首当其冲承压。
- 全球流动性环比收紧预期升温,机构对估值处于历史绝对高位的 AI 板块风险偏好下降,选择落袋为安锁定年度收益。
4. 行业生态暗藏系统性风险
- AI 基础设施领域形成 “资本内循环”,英伟达、CoreWeave、OpenAI、微软等巨头相互依赖,可能放大虚假需求,催生行业泡沫。
- 企业对 AI 的定位存在偏差,多数企业仅将其视为 “成本最小化工具”,而非 “生产力推动者”,导致商业化落地效率不及预期。

三、短期波动 vs 长期趋势:AI 行业并未失速
1. 短期调整的必然性
- 年底资金再平衡是常态,机构对前期涨幅过大的 AI 板块进行仓位调整,属于季节性资金流动规律。
- 估值差修正不可避免,AI 板块与红利指数 7.53 倍的市盈率形成极端差距,市场自发进行估值收敛。
2. 长期增长逻辑未变
- 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25 年全球 AI 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52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62.5%,生成式 AI、AI 智能体等细分领域增速显著。
- 技术迭代持续突破,多模态模型进入实用阶段,自主智能体重塑工作流,边缘计算 AI 实现本地化部署,技术落地能力不断提升。
- 产业应用全面渗透,AI 在医疗、制造、金融等领域的落地案例持续增加,辅助诊断、工业质检、反欺诈等场景已实现明确价值创造。

四、未来展望:分化时代的投资逻辑重构
1. 板块分化将加剧
- 缺乏盈利支撑、仅靠概念炒作的企业将持续承压,估值泡沫进一步挤压。
- 具备核心技术(如国产替代芯片、自主大模型)和明确盈利模式(如云服务 AI、行业解决方案)的企业将凸显价值,迎来估值修复机会。
2. 投资焦点转向 “盈利兑现”
- 市场将从关注 “技术先进性” 转向 “商业化能力”,AI 产品的收入转化效率、毛利率水平成为核心考核指标。
- 资本支出的合理性受到更多关注,盲目扩张、依赖债务融资的企业将面临更高的市场质疑。
3. 长期仍是高成长赛道
- 政策支持持续加码,中国《人工智能 + 行动意见》明确 2027 年 AI 应用普及率超 70%,算力基础设施、数据要素市场等底层支撑不断完善。
- 全球 AI 产业从 “技术突破” 向 “价值创造” 转型的大趋势未变,智能体、多模态应用等新增长点将持续涌现。

因此,笔者认为这场猛烈抛售不是 AI 行业的终结,而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短期的估值调整将挤出泡沫,让市场回归理性;长期来看,AI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其产业价值仍将持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