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两个家族堪称“超级学霸家族”。
他们不像传统富豪那样积累财富,而是用知识和智慧影响着中国发展的轨迹。
一个是来自江南的钱氏家族,一个是广东的梁氏家族。
这两个沉寂多年的大家族,如今通过不同方式重新回到大众视野,用现代人想不到的形式改变着中国。
钱家祖上可以追溯到唐朝,但让他们真正出名的,是近百年涌现的“科学天团”。
这个家族有个外号叫“现代科学界的半壁江山”,随便挑一个出来都是教科书级别的人物。
比如搞火箭的钱学森,研究原子弹的钱三强,研究导弹弹道的钱伟长,这三位被称为科技界“三钱”。不过很多人不知道,他们其实是同族兄弟。
钱学森的故事大家比较熟悉。1955年他冲破美国封锁回国,后来成为“两弹一星”功臣。
他有个堂弟叫钱学榘,是美国波音公司的飞机设计师,后来钱学榘的儿子钱永健在2008年拿了诺贝尔化学奖。
这家人像是约好的,钱永健得诺奖的消息传来时,钱学森还在病床上叮嘱家人:“别去打扰人家领奖,那是人家美国的奖项。”
钱家另一个分支也不简单。
钱伟长本来在清华读历史系,成绩全校第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这位历史系高材生突然要转去物理系。
老师拿着他物理5分的考卷说:“你这成绩转什么系?”结果他苦读四年,硬是成了力学专家。后来他参与创建了上海大学,当校长时还坚持给本科生上基础课。
钱家还有位特殊人物叫钱玄同,现代人可能不知道他是鲁迅的好友,但他儿子钱三强更出名。
钱三强在法国跟居里夫人女儿做研究,放着国外的好日子不过,1947年带着放射性镭样品回国(这当时是战略物资),那些样品后来成了中国核研究的“火种”。
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带着学生用自行车打气筒当真空泵,在办公室搭起简易实验室,搞出了中国第一批核数据。
如今的钱家低调得很,但仔细找找,杭州有家智能制造公司的创始人叫钱航,是钱学森的族孙;上海某生物科技公司的首席科学家钱莉,是钱三强的外孙女。
这些年轻人不爱炫耀家世,但办公室都挂着《钱氏家训》。其中“利在一身勿谋,利在天下必谋”这句话,在芯片研发中心、环保科技公司里都能看到做成标语贴在墙上。
要说钱家的成功秘诀,藏在他们的家训里。钱氏家规里写着“娶媳妇要看人品不看出身,嫁女儿要挑女婿不看家产”,所以他们家族联姻的都是学问人家。
家训还规定“子孙再笨也要读书”,这在古代就让钱家出了107个进士,到现代变成家家送孩子上大学。
如果说钱家是科学界的“硬核玩家”,梁启超家族就是教育界的“神仙家庭”。
这位戊戌变法的领袖生了九个子女,各个成才。
这家人被称为“一门三院士,全家皆才俊”,直到今天还能看到他们家族在清华北大等高校活跃的身影。
长子梁思成和媳妇林徽因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林徽因在结婚前,梁启超特意写信让儿子带她去欧洲度蜜月时说:“多看古建筑,少逛百货公司。”
结果这对新人真把欧洲主要古建逛了个遍,回国后创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新中国成立时选择国徽方案,梁思成夫妇设计的方案从上百份稿子里胜出,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造型也出自他们的方案。
次子梁思永更是个奇人。他是中国第一个专门学考古的留学生,本来在美国哈佛学法律,结果被父亲一封信叫去改学考古。
1930年在河南挖商朝遗址时得了肺炎,还坚持用绷带缠着胸脯跪在墓坑里画图,后来成了殷墟考古的奠基人。他编写的《考古学研究法》现在还是专业必读书。
小儿子梁思礼的故事充满戏剧性。他1941年去美国留学,揣着家里最后的35美元,白天在餐馆端盘子,晚上学火箭控制理论。
回国后被派去搞导弹,别人住招待所,他直接住在戈壁滩帐篷里。
后来他设计的长征火箭控制系统,成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关键技术。
女儿们更是巾帼不让须眉。长女梁思顺在日本留学期间,每天帮父亲整理书信文件,后来成了国务院文史馆馆员,编的《梁启超年谱长编》有三百多万字。
二女儿梁思庄是中国第一个图书馆学女教授,北大图书馆的老员工到现在还记得她爬梯子整理古籍的样子。三女梁思懿放弃哈佛学位回国搞革命,四女梁思宁直接在抗战时期加入新四军。
梁启超的教育秘诀藏在四百多封家书里。他管大女儿叫“大宝贝”,给在加拿大读书的次女写:“庄庄啊,最近有好好喝牛奶吗?”给当军官的三子写信:“你当排长带兵,要记得把士兵的袜子问题解决好。”
最绝的是小儿子梁思礼在国外想转专业,梁启超回信说:“你学军械我不反对,但别真把自己当个普通铁匠。”
如今的梁家后人散落在各个领域。
北京环保协会的会长梁帆是梁思成的孙子,带着团队在内蒙古种了十万亩梭梭树;广州某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总监梁明是梁思礼的外孙,专门开发分类智能系统。
2019年清华校庆时,人们发现在场的三个院士论坛主讲人,都曾是梁家第三代的孩子王。
其实这两个家族最让人敬佩的,不是出了多少名人,而是持续百年的精神传承。
钱家人把《钱氏家训》浓缩成八个字挂在实验室:“务实创新,报国为先”。
梁家后人在族谱首页印着梁启超的话:“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
如今杭州的钱王祠和天津的梁启超纪念馆,天天都有父母带着孩子来参观。
这些家长不是来看古董的,是来问工作人员:“能不能抄份家训带回去?”这种传承,或许才是真正的“名门风范”。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