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再忙也要看一看)

来源:大有叔叔

老师替代不了父母,学校教育也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大家好,我是大有叔叔。

经常听到家长无奈地说:“不谈学习一切都好,一谈学习鸡飞狗跳。”这是多少家庭的真实写照?

可当我们把家庭变成“第二课堂”,把自己当作老师的“助教”,原本该充满爱的地方,却被学习的焦虑占满了。

到最后,孩子能感受到的不是温馨和谐,反而是没完没了的压力和挑剔。

近日,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提出的家庭教育观点格外戳心。

他指出:“不要做老师的助手,父母不是助教。父母要做的是多提供爱、支持和欣赏。”

央视新闻

,赞6.3万

这些话像一面镜子,照出家庭教育的核心:

老师替代不了父母,学校教育也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你赞同父母当老师的“助教”吗? 单选

赞同

不赞同

投票


01 无论学校教育有多出色,家庭教育才是一切教育的起点

《人民日报》就曾发布“家庭教育观”,再三强调:

孩子的全面成长,健全的家庭教育观不可缺席。

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需要家长的参与。

学校里,老师握着粉笔教孩子识字算数、明辨对错;家庭中,父母却在用一言一行塑造孩子的情感温度、品格根基和人生方向。

因为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一举一动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父母的教育理念、生活习惯和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一个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可能只有三五年,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却贯穿一生。

换句话说,你是怎样的父母,就会教出怎样的孩子。

毕竟,无论学校教育有多出色,家庭教育才是一切教育的起点。


02 再好的老师,也比不过父母的言传身教

老师是传道授业的人,能教孩子课本里的知识,却教不了孩子成长中的品格。

在一个人的教育里,父母的家庭教育才是关键 —— 对人生的影响,从来都是举足轻重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父母的教育,恰恰发生在孩子模仿欲最强的幼年时期 —— 不仅占了 “先入为主” 的天然优势。

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形象示范、言传身教,会给孩子留下一辈子的印记。

所以做家长,首先要学会自己不断成长。

我们得明白,教育从来不止是教孩子认字、读书、数数,还包括孩子的言行举止、感知能力、认知方式等方方面面。

家长在日常生活里,本身就是孩子最直观的 “行为范本”—— 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就像父母相亲相爱、待人温和,孩子长大后大概率也会待人友善、平易近人。


03 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自信、悦纳,爱思考、善表达的品性

对家长来说,培养孩子的关键,从不是他能考多少个 100 分,而是把他塑造成一个 “完整” 的人 —— 让孩子对生活有热爱,对学习有热情。

所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格外重要。

爱因斯坦早就指出:

“一个人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

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成为生动的现实。

一项关于儿童兴趣与幸福感的调查也印证了这点:

若孩子有一件真心热爱的事,大人又能为他创造条件去做,他一定会充满幸福感。

人有先天的基因特质,孩子的学习能力从不是 “全靠天生”—— 既不全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也不全是后天训练的结果。

实际上,先天基因更像 “基石”:

它划定了部分能力的基础,也框定了许多能力发展的大致方向;

而这些能力能否被激活、能否稳步成长,终究离不开后天经验的滋养与打磨。

教育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教出多少成绩拔尖的孩子,而是培养出能自我悦纳、内心满是自信的人。


04 究其根本,老师是帮助家长认识家教,纠偏纠错

作为家长,咱们得明白:

孩子的作业最后都是要交去学校的,老师会批改、会讲题,而且每个任课老师都有自己专业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体系。

而且老师跟班里孩子接触多、了解深,在孩子心里也最有威信。

咱们家长就算自己读过书、受过教育,也不一定懂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节奏。

要是硬撑着当 “家庭教师”,反而容易搞僵亲子关系,甚至让孩子更叛逆,得不偿失。

所以,让老师来指导咱们做家庭教育、开展相关的事,肯定是比较合适的。

不过得注意,老师也得懂跟家长沟通的技巧,学会和咱们互相配合,一起好好教孩子。

另外,老师也别端着 “教育权威” 的架子,多跟家长问问想法,虚心听听咱们的意见 —— 哪怕是批评建议也行。

只有这样,家长才会真心服气,愿意主动支持、配合老师的工作,也会帮着维护老师在孩子心里的威信。


写在最后

教书是老师的天职,他们用专业给孩子搭起知识的框架。

可育人是父母的使命,我们用爱、陪伴和言行,给孩子填充生命的温度。

彭凯平教授的观点,其实是在提醒我们:

别把家庭教育变成 “第二课堂”,盯着孩子的作业和分数;


多花点时间,做孩子的 “情感树洞”,听他说学校的趣事和烦恼;


做孩子的 “品格榜样”,用行动教他如何做人;


做孩子的 “人生伙伴”,在他迷茫时递上理解,而不是指责。

毕竟,孩子长大后,不会因为某次考试没考满分而遗憾,却一定会因为拥有一对 “懂育人” 的父母而庆幸。

因为那些藏在日常里的共情、示范和支持,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 “人生课”—— 这堂课,没有课本,却能影响孩子一生。

最后,文章点个“赞❤”,并“分享”给更多家长共勉,让父母成为父母,让孩子成为孩子。

END


声明:相关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4

标签:育儿   人民日报   父母   老师   孩子   家庭教育   家长   能力   学校   助教   品格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