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冬令进补,春来打虎”蕴含着古人顺时养生的智慧。然而,进补非盲补,贵在“对症”与“适度”。本期策划从药酒养生、糖尿病患者进补及常见误区入手,为您提供一份科学、实用的冬季进补指南。愿您在这个冬天,补得巧妙,养出健康,为来年生机勃发积蓄满满元气。
药酒养生 贵在对症
文|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 李梦婷
立冬过后,气温骤降,又到遵循冬令进补养生传统的时节。药酒作为中医与酒文化结合的独特进补方式,其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汤液醪醴”的记载,可视作药酒的早期形态。从《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到《本草纲目》,历代医籍记载了数百种药酒配方,至今仍被广泛运用。然而,药酒讲究辨证施用,科学饮用方能发挥其作用。
不同药酒各有专攻
药酒的核心是“药借酒力,酒助药势”,须根据体质和需求选择。
1.风湿骨痛类
具有祛风除痹,通络止痛的作用,多选用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威灵仙、蕲蛇等强筋骨通经络的中药,且可借酒力行药势,能改善腰酸腿麻、颈项板滞、关节活动不利等症状。适用风寒湿痹所致的关节病、类风湿、颈肩腰腿痛等疾病的人群。
2.养生保健类
补气型:常选用黄芪、人参、山药等,以改善疲劳、补益中气,适用于精神不振、易出汗、易感冒等人群。
补血型:常选用当归、熟地黄、川芎、枸杞子等,以滋阴补血、活血调经,适用于头晕耳鸣、面色苍白、月经量少等人群。
补阳型:常选用鹿茸、巴戟天、肉桂等温补肾阳之品,以温阳散寒、益精填髓。此类药酒尤其适宜冬令服用,适用于夜尿频多、腰膝冷痛、阳痿早泄等人群。
助眠型:常选用酸枣仁、远志、合欢皮等,以养心安神、宁心解郁,适用于压力大,失眠焦虑、心悸多梦等人群。
活血化瘀型:常选用三七、红花、当归、川芎、丹参等药材浸泡,推动气血运行,改善面部暗沉,缓解胸闷刺痛,适用于面发暗斑、手足冰冷、女性痛经等人群。此类药酒宜小量频服,以和为度,避免耗伤正气。
泡制饮用别忽视这几点
酒的选择宜以纯粮酿造的高度白酒为佳,优先选用50度以上的高粱酒,其性温烈,能助药势,且经久不腐。酒精浓度过低易致药材变质,且难以充分溶出有效成分。
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和口感,将药材与酒按照药材重量1∶10~1∶20的比例放入带有密封盖的干燥玻璃或陶瓷等容器中,酒液需完全没过药材,置于阴凉干燥处,一般浸泡15~30天即可饮用,其间可每隔3~5天摇晃一次以促进有效成分溶出。药酒的每日饮用量以15~30毫升为宜,分1~2次服用,不可过量,避免空腹服用,如储存时间过长或出现异味,则需立即丢弃。
药酒虽好须辨证选择
药酒,是古人养生智慧的结晶,但绝非“包治百病”。无论是进补、调理还是治病,都需遵循对症、适量、科学原则,切勿盲目跟风。若有需求,建议先咨询专业中医师或药师,结合自身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配方,让传统养生方式真正为健康保驾护航。以下人群须注意。
1.酒精过敏者禁用,严重过敏可有生命危险。
2.未成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女性禁用。酒精会影响大脑的生长发育和智力,且能通过胎盘和乳汁影响胎儿和婴儿的神经系统。
3.患有基础疾病的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肝病、肾病、胃溃疡、痛风等患者慎用。酒精会增加肝脏代谢负担,刺激胃黏膜,扩张血管,增加心梗、中风等风险。
4.在服用药物治疗时禁用。如服用头孢类抗生素、安定类药物和胰岛素药物时,酒精可能引发双硫仑反应、加重嗜睡或导致低血糖等。
科学进补 “避坑”指南
文|河北省易县中医医院 宋利双
每到冬季,餐桌上总少不了各式滋补菜肴。不少人将冬季进补奉为养生法则,然而盲目进补不仅无益,反而可能加重身体负担。如何避免陷入进补误区?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误区一:所有人皆需进补
中医养生强调,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身体强健、无虚弱证候者,本已平衡,盲目进补如同画蛇添足,易导致“闭门留寇”,将病邪关在体内,反而引发新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体内有实热、湿热或痰湿的人群,滥用温补之品犹如火上浇油,会加重口干、油腻、痤疮、便秘等“上火”症状。
正确做法
1.进补前,应了解自身体质。
气虚质:常见精神不振、易疲劳、气短懒言。可适当食用山药、红枣、小米、牛肉以补益中气。
阳虚质:常见畏寒怕冷、手脚不温。可适量食用羊肉、韭菜、核桃、生姜以温阳散寒。
阴虚质:常见口干咽燥、手心发热、夜间盗汗。可选择银耳、百合、鸭肉、桑葚以滋阴润燥。
实热/湿热质:常见面红目赤、口苦、大便黏滞或干结。此类体质非但不需补,反而应清热利湿,饮食宜清淡,可食用冬瓜、绿豆、苦瓜等。
2.进补后需密切观察身体反应。
若出现口舌生疮、失眠烦躁、腹胀便秘、面部痤疮增多等不适,这是身体发出的“过度进补”或“不对症”的警报,应立即停止并调整方案。
误区二:补得越昂贵越好
“物以稀为贵”的市场法则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医养生。中医秉持药食同源理念,认为许多寻常食物即具药效,其补益作用的关键在于对证而非价格。昂贵的滋补品如人参、鹿茸,若用于不适宜的体质(如实热或湿热体质),非但无益,反而因其药性猛烈而可能导致气血壅滞、助火生热。
正确做法
1.日常中许多价格亲民的食材亦是养生佳品。
枸杞子:性平,归肝、肾经,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可用于泡水、煮粥或煲汤。
山药:性平,归脾、肺、肾经,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是平补三焦的良药。
黑豆:性平,归脾、肾经,能活血利水、补肾乌发,富含优质蛋白与微量元素。
2.一日三餐是最好的进补途径。
一碗小米粥能和胃安眠、补益肾气;一锅白菜豆腐汤能清热利尿、通畅肠胃。这些看似平凡的家常菜肴,只要搭配合理、顺应体质,便是最温和、最有效的“滋补品”。
误区三:只有吃肉才算补
肉类,尤其是红肉,性多温燥,确有补益气血、温阳散寒之功。但《黄帝内经》早已指出“五谷为养”,奠定了谷物在饮食中的基础地位。过度依赖肉类进补,会大幅增加脾胃的消化负担,脾胃运化不及,则易滋生内湿,郁而化热,导致脘腹胀满、口气重、大便不畅等湿热内蕴之象。
正确做法
1.米饭、面条及杂粮(如燕麦、荞麦、薏米)是气血生化之源,为身体提供最基础、最洁净的能量,是冬季御寒保暖的根本,不可因追求进补而本末倒置。
2.植物性食物同样富含营养。
核桃:性温,能补肾温肺、健脑乌发。
黑芝麻:性平,能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
菌菇类(如香菇、银耳):富含多糖,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
3.采用荤素搭配的烹饪方式,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避免滋腻碍胃。例如,在温补的羊肉汤中加入白萝卜,利用萝卜消食下气、清热化痰的功效,有效化解羊肉的温燥与油腻,达到补而不滞、温而不燥的效果。
糖友冬补 吃对才健康
文|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关社区卫生服务站 谭洪福
糖尿病患者冬季进补须格外谨慎。合理的膳食调养虽有助于增强体质、辅助控糖,但因患者体质多虚实夹杂,若盲目采用含糖的传统膏方或易引起血糖波动的药酒,反而可能导致口干、便秘等不适。需注意的是,进补务必适度适量,不可替代降糖药物与规范饮食控制,并应按时用药、定期监测血糖。若出现胃脘胀闷或感冒、发烧、腹泻等急性症状,应立即暂停进补,待身体恢复后再行调理。
下面推荐几款适合糖尿病患者的食疗方,供酌情选用。
海参银耳汤
材料:水发海参25克,银耳10克,调料适量。
做法:将海参切片,银耳温水泡发,撕块,与海参一同入开水汆熟。锅内放汤,加料酒和盐,放入海参、银耳,用文火炖熟入味。
功效:润肺滋阴,益气生津。适于糖尿病肺肾阴虚,症见体虚乏力、虚热口渴、干咳气喘、腰酸乏力等。
玉参焖鸭
材料:玉竹30克,沙参30克,老鸭1只,葱15克,生姜6克,味精3克,食盐3克。
做法:将老鸭宰杀处理干净,放砂锅内,放入玉竹、沙参,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焖煮1小时以上,至鸭肉肥烂时放入调料。
功效:滋阴润燥,生津止渴。适于糖尿病阴虚燥热,症见口渴多饮、口干舌燥、干咳少痰等。
杞精蒸乌鸡
材料:枸杞子100克,黄精100克,乌骨鸡1只。
做法:将乌骨鸡处理干净,枸杞子、黄精放入鸡腹,用线缚住,置碗中加水少许,蒸熟。
功效:滋补肾阴,益气补虚。适于糖尿病气阴两虚,症见疲乏无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模糊等。
鳖鱼滋肾汤
材料:鳖鱼1只(500克左右),枸杞子30克,熟地黄15克。
做法:将鳖鱼切块,加枸杞、熟地黄、料酒和清水适量,先用武火烧开,改用文火煨炖至肉熟透即可。
功效:滋补肝肾,滋阴养血。适于糖尿病肝肾阴虚,症见形体虚弱、腰膝酸软、骨蒸盗汗、头晕眼花等。
杜仲核桃炖猪腰
材料:猪腰1只,杜仲30克,核桃肉30克。
做法:将猪腰从中间切开,剥去白色筋膜,洗净。杜仲、核桃肉洗净,与猪腰一起放入砂煲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2小时,调味食用。
功效:补肾温阳,强筋健骨。适于糖尿病肾阳不足,症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筋骨无力、夜尿频多等。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