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亚东
国与国交往,从来都是 “矛盾” 与 “合作” 的纠缠互动。各国处理涉外事务的机构,英文概称“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中国独名“外交部”——一个看似寻常的“交”字,实则藏着中华文明看待世界的底层逻辑:为何是 “外交” 而非 “外斗”?这背后,正是一种以 “往来” 为基、以 “和合” 为要的文明选择。
“外交” 二字的精神内核,在中华文明中早有渊源。《左传・隐公六年》记载,郑国与陈国生隙时,郑庄公派使者劝陈桓公:“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这句劝诫里的 “亲” 与 “善”,正是 “交” 的初心 —— 不是回避矛盾的妥协,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而是以理性化解分歧、以善意培育互信。可惜陈桓公未纳其言,终致两国交兵而陈国失利,这段史事恰从反面印证:“交” 不是软弱,而是更具生命力的生存智慧。
这种以 “交” 为核心的对外理念,早已融入中华文明的基因。它与零和博弈的 “斗” 形成鲜明对照:“斗” 的逻辑里,国际关系是 “你输我赢” 的棋局,力量是唯一筹码;而 “交” 的哲学中,世界是 “共生共荣” 的网络,善意与理性才是长久纽带。
追溯中华文明对外交往的哲学根基,先秦时期已奠定三重支柱。《尚书・尧典》提出 “协和万邦”,将天下视为需共同调和的整体,而非待征服的疆域,这是 “天下观” 的起点;孟子言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主张以德行感召而非武力压制,这是 “王道” 的内核;孔子说 “君子和而不同”,承认差异、尊重多样,这是 “包容” 的准则。三者共同构成 “交” 的底层逻辑:不追求同质化的 “同”,而追求共生性的 “和”。
这种逻辑投射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明轨迹。西汉张骞 “凿空” 西域,带回来的不仅是葡萄、苜蓿,更开启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对话;隋唐时期的长安,波斯商人、日本留学生、天竺僧侣共处一城,胡旋舞与霓裳羽衣同台绽放,丝绸之路从来不是单向的 “输送”,而是双向的 “互鉴”。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明朝郑和下西洋: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最多时近 300 艘船、2.7 万人),抵达 30 多个国家,带去的是瓷器、丝绸与历法,带回的是香料、技艺与友谊,未占一寸土地,未建一处殖民据点。
即便是古代的朝贡体系,其本质也并非武力胁迫下的臣服,而是以 “册封 — 朝贡” 为礼仪形式的文化认同 —— 周边国家因仰慕中原文明的制度与文化自愿往来,中原王朝则以 “厚往薄来” 的赏赐回应,核心是 “吸引力” 而非 “压迫力”。
进入现代,这种 “交” 的智慧在新的历史语境中薪传与鼎革。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 “互不侵犯”“互利共赢” 写入现代国际关系准则,本质是 “协和万邦” 的当代转化。
改革开放后,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举办北京奥运会,从博鳌亚洲论坛到上海进博会,“交”之形式千变,核心价值如一 —— 不是关起门来的自守,而是敞开门户的互融。即便面对分歧,中国也始终保持 “交” 的姿态:涉及核心利益时 “寸步不让”,但解决分歧时 “对话优先”。中国维和部队在黎巴嫩、南苏丹的蓝盔身影,对非洲的援助 “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的承诺,在《巴黎协定》框架下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都是 “交” 的哲学在现实中的落地:以行动证明 “合作比对抗更有利,共赢比独占更持久”。
当今世界,正立于“斗”与“交”的十字路口彷徨。强权逻辑沉渣泛起,“丛林法则”卷土重来,单边保护之帜猎猎作响,国际规则时被简化为“赢者通吃”的粗鄙赌局。然而,气候变化、疫情肆虐、粮秣危机等全球隐疴时时警醒:独善其身只是幻梦,“斗”的僵局早已陈腐。哲人雅斯贝尔斯尝言,轴心时代的中国思想家,育成“最富人情味”的文明形态——此般“人情味”之要义,正是视他国非为零和对手,乃可携手偕行的同路人。汉学大家汪德迈更点明,中国的“关系理性”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对抗思维的替代方案:不以胜负定亲疏,而借往来塑联结;不以强力划鸿沟,却凭互信筑通衢。
从张骞丝路驼铃到中欧班列汽笛阵阵,中华文明对外交往的主线始终是 “交”。《礼记》有云:“礼之用,和为贵”,这个 “和”,正是 “交” 的终极目标 —— 不是无原则的妥协,而是通过往来实现的共生;不是消除差异的同质化,而是尊重差异的共荣。在 “修昔底德陷阱” 的警报仍在回响的今天,这种以 “交” 为道的哲学,或许正是人类突破对抗困局的文化密码:毕竟,世界的本质不是 “你死我活” 的战场,而是 “共生共长” 的家园;国家间的相处之道,不该是 “斗” 的零和,而应是 “交” 的共赢。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