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早上刷牙时怎么感觉嘴巴黏糊糊的,咽口水还有点粘,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立秋了。”一位中年男性边把诊所门口的折叠桌搬到阳台边晒太阳,边皱着眉头念叨。
他说自己平时没这毛病,这两天感觉特别明显,吃完饭之后更重一些,怀疑是不是哪里上火了,但又说不上哪不舒服。
立秋这天,在节气的节点上,天气往往开始从暑热转向湿凉,气温下降的同时,空气中的湿度还未完全退散。
很多人会在这个时候出现身体状态的微调反应,有的感觉乏力,有的胃口下降,还有一类人开始明显感觉口腔变得黏腻,不清爽。
这种感觉说不上疼痛,也不是疾病本身,但却能影响到饮食、情绪甚至睡眠状态。背后其实是一种身体内环境和节气变动之间的互动反应。
口腔粘腻感的产生与唾液成分的变化息息相关。
正常唾液中含有水、黏蛋白、电解质、免疫球蛋白等多种成分,既有润滑作用,也参与部分初级消化任务。
当机体调节状态被打乱,黏蛋白比例上升、分泌速度减慢,就容易出现口腔内液体浓稠、吞咽困难、黏膜不适等表现。
从中医视角而言,此类现象往往被归结为“湿困脾胃”。
湿气重时,脾的运化功能下降,津液运行失调,口中就容易出现黏腻、口苦、舌苔厚腻、食欲下降等现象。
这种说法虽是经验性的,但和现代医学关于肠道菌群代谢紊乱、胃肠功能低反应的观点并不冲突。
现实中,这类口腔不适并不属于器质性病变,而是功能调节层面的问题,关键在于调整方式能否跟上身体的节律变化。
很多人听到口腔黏腻第一反应是喝水,但光喝水并不一定解决问题。
原因很简单,黏腻来自于唾液黏蛋白和腺体分泌异常,而不是单纯水分缺乏。
如果体内湿热、胃肠停滞、代谢不畅的状态不解除,喝水只会让人更加“泛湿”,反而可能让问题更明显。
有研究指出,唾液分泌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体液调控能力下降时,强行补水不如调理分泌状态有效。
有些人尝试用清热解毒类的凉茶或保健饮料来应对,比如金银花、菊花、蒲公英水这些,但这类方法对大多数口中黏腻问题来说并不合适。
因为多数人的问题并非“热毒”过盛,而是“湿困代谢慢”。
盲目清热反而可能加重脾胃虚寒,使胃气下降,消化更差,唾液黏度更高。
特别是身体偏寒的人群,这种处理方式会带来反效果。研究发现,长期摄入寒凉药草饮品的人群中,有接近27%的人出现胃动力减弱、餐后腹胀、口中异味等问题。
真正能改善口中粘腻的,不是靠某一种单一方法,而是需要通过调整体内代谢循环与腺体分泌结构来恢复自我调节能力。
其中最基础的一点,是规律进食,适当增加早餐中蛋白质和热性食材比例。
高质量蛋白摄入能提升胃动力和肝脏代谢速度,有助于体液运行更顺畅。蛋白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酪蛋白、组氨酸等氨基酸,可参与唾液蛋白质合成,从结构上改善唾液组成。
除此以外,有些人选择在立秋时节通过按摩口腔周围穴位来改善腺体功能。
研究表明,口腔黏膜的感觉神经对温度、压力、气味刺激都非常敏感。
舌下腺、颌下腺、腮腺等是主要的唾液腺体,其中颌下腺负责大部分静息状态下唾液分泌,而这些腺体的神经控制与面神经、舌下神经等密切相关。
通过穴位刺激、面部热敷、咀嚼训练等方式,可以在短期内提高这些腺体的分泌能力。
特别是每天早上起床后咀嚼一些质地较硬的食物,如芹菜、粗粮饼干等,也能促进唾液反射性分泌,降低唾液黏稠度。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角度是肠道菌群对口腔状态的反向影响。
已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者在口腔黏膜状态、唾液酸碱平衡上也存在同步异常。
这类人往往存在反复便秘或腹泻、口腔溃疡、口气重、口中发苦等一系列问题。
而立秋之后,天气开始转凉,肠道蠕动速度减慢,部分人饮食仍延续夏季冷饮习惯,容易形成胃肠功能错配,加重这些口腔表现。
改善肠道微生态,如增加发酵类食品摄入、少量使用益生元、规律排便等,也对改善口腔粘腻有帮助。
还有部分人是情绪型唾液异常。
在情绪紧张、焦虑之际,交感神经兴奋起来,这会对唾液腺分泌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常见表现是时而流涎过多,时而口干发黏。
这种波动性问题背后是植物神经系统的反复切换,表现为体液调节失衡。
尤其在立秋时节,很多人出现季节性交感神经兴奋过度,比如心慌、睡眠浅、烦躁、午后困倦等,这些现象如果和口腔黏腻合并出现,更应警惕情绪因素的参与。
研究数据指出,长期慢性应激状态下,唾液分泌的pH值偏低,电解质成分失衡,促使口腔内微环境变酸,进而刺激细菌增殖,使得舌苔厚重、口感黏腻。
这种情况下,与其纠结吃什么,不如先想办法调整睡眠与作息节律。
一些临床观察还发现,立秋这段时间,慢性鼻炎和轻度鼻窦炎患者的口腔症状也会加重,表现为晨起口苦、口干、口中异味。
原因是秋季过敏源增多,鼻后滴漏增加,口咽部长期受到分泌物流动刺激,影响唾液腺反射性分泌。
这种情况下,仅靠调整饮食或喝水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减少鼻腔炎症、清除分泌物、改善呼吸路径来间接缓解口腔问题。
不少人觉得这些问题听起来太琐碎,不值得花时间去管,但现实是,这些小表现往往反映出更深层次的身体调节问题。
身体不会用明显的语言告诉你哪出问题了,只能通过细节一点一点地“表达”。
如果在一个特定节气,某种不适症状开始频繁出现,就要考虑它是不是和节律、生理变化相关,而不是总以为是“没休息好”或“吃了点上火的东西”。
所以,从改善口腔粘腻入手,本质不是去解决嘴的问题,而是重构一个完整的身体调节通路。
包括代谢的重整、情绪的稳定、饮食结构的调整、神经的放松、腺体的激活。
这五个方面其实就是五个办法,每个看似琐碎,其实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恢复机体对外界节气变化的自然适应能力。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沈毅.破除常见误区,科学管理高血压[J].健康生活,2025,(04):7-9.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