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11年后,这里公开审判36名侵华日军战犯!

踏入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黑龙江街77号,一座古式斜檐闷顶二层小楼赫然在目。金色琉璃瓦在日光下闪烁,四根红漆立柱巍然矗立,周身散发着不容侵犯的肃穆感。

△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

这里便是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这座小楼,曾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1956年,这里作为审判日本战犯的特别军事法庭,曾公开审判36名侵华日军战犯。这里也是二战后最后一次对侵华日军战犯罪行的清算之地。

△ 沈阳皇姑区政协委员白清秀(左一)向记者讲述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的历史。

80年前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4日,记者与辽宁省政协工作人员张恺新,沈阳市皇姑区政协委员、今日辽宁网总编辑白清秀一同走访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聆听这场昭示着“正义必胜”审判的历史回响。

步入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内部,蜡像逼真地还原了当年的审判现场:审判长、审判员和公诉人的表情庄严肃穆,所有受审战犯垂首站立,等待着历史的判决,空气中似乎还回荡着义正词严的宣判声。

史实陈列区,泛黄的文件、战犯的供词、审判的相关文书等史料安静陈列。它们是历史的铁证,真实还原了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1956年6月9日至7月20日在沈阳公审铃木启久、武部六藏等36名日本战犯的历史原貌。

△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于1956年6月9日至19日在沈阳对日本战犯铃木启久等8人进行了审判。新华社发

“二战结束以后,尽管东京审判对主要战犯进行了清算,但针对日本侵略者在华犯下的罪行,要结合中国人民的苦难经历开展独立审判。”白清秀介绍,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关押的日本战犯,我国秉持着“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公开审判,以揭露战争罪行,彰显中国司法主权,同时促进中日两国人民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1956年,最高人民法院设立特别军事法庭。法庭严格依据新中国法律程序,同时参考国际公认的战争法准则,采用公开审判形式,允许民众旁听,允许媒体报道。审判环节完备,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当时国内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审判通过彰显司法公正和民族尊严凝聚民心;国际上冷战格局初现,作为新中国首次独立审判外国侵略者,沈阳审判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的法治精神和历史立场。”白清秀表示。

记者看到,展板上的判决书,清晰记录着最终裁决:36名战犯无一漏网,均被判处有期徒刑。最震撼人心的是:面对如山铁证,所有战犯全部认罪、无一上诉。

“审判能够顺利推进,得益于多重铁证。重证据、重事实、重程序,严格遵循法律原则,是沈阳审判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白清秀说。

在审判二战战犯的军事法庭上,许多战犯百般狡辩、拒不认罪。而沈阳审判创造了一个奇迹:所有受审战犯均认罪悔罪,甚至当庭跪倒在地,祈求中国人民的原谅。“战犯们在铁证面前认罪忏悔,有的甚至跪倒在地,痛哭流涕地请求严惩自己。这也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胜利,不是让敌人恐惧,而是让他们懂得敬畏;不是让仇恨延续,而是让和平的种子,在忏悔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白清秀表示。

△ 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

最终,铃木启久、武部六藏等36名罪行严重的乙级战犯,被分别判处12至20年有期徒刑。他们面对特别军事法庭的宣判,均认罪服法。

正在厅内参观的小学生吴玟逸不解地问道:“这些日本战犯被判得太轻了!他们杀了我们那么多同胞,为什么最多也就判了20年的刑期?”

“当时中央已明确对这批战犯采取从轻处罚的原则,实行了教育改造的方针,审判的核心诉求在于彻底揭露其侵略罪行,以此发挥警示后人、凝聚民族共识的社会教育效能。”张恺新表示。

白清秀也表示,这次审判是教育与救赎的结合,不仅对罪行进行揭露,更注重对罪犯的思想改造,促使其从侵略者转变为反战者,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一位参观者感慨:“这种通过法律手段让罪恶低头的力量,比任何声讨都更有分量,这让我们深刻明白,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为何选择在沈阳审判,是很多参观者的疑问。

“当时,这些日本战犯被关押在抚顺,抚顺距离沈阳很近。将抚顺的战犯安排在沈阳审判,主要因其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抗日战争的起始地,且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在此审判社会意义重大。”张恺新表示。

不仅如此,如今的战犯法庭旧址,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沈阳柳条湖相距不远,这段距离却完整见证了日军侵华的历史。

“因此,有说法认为,日军侵华始于沈阳‘九一八’事变,是14年抗战的起点;而1956年在沈阳审判日本战犯,为这场持续14年的抗战画上了最终句号,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张恺新说。

鲜为人知的是,政协组织与政协委员也曾参与到沈阳审判的相关工作中。1956年5月6日,辽宁省政协召开一届八次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了组织省政协委员旁听审判日本战犯的议题。第一届省政协委员中,许多人亲历14年抗战,在日军侵华期间饱受苦难,他们表示愿意参与旁听。

“据资料记载,第一届辽宁省政协委员共221人,前后有186人参与旁听,见证了这一特殊历史时刻。6月28日,即在第一批战犯审判结束当月,辽宁省政协专门召开座谈会,邀请旁听委员分享感受。”张恺新表示,政协力量的参与,为沈阳审判增添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记忆。

近年来,随着抗战遗址遗迹保护工作的推进,这座审判法庭旧址已完成复原陈列。“这里曾是老沈阳人熟知的北京电影院,如今已恢复当年的陈设。此外,当年保存下来的珍贵照片与影像资料,也成为此次审判鲜活的历史见证。”白清秀介绍。

“近70年过去,沈阳审判的意义从未褪色。”张恺新表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尽管沈阳审判发生在14年抗战结束之后,但它是对日本侵华罪行的重新梳理与回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社会意义与教育意义。

“铭记历史,才能面向未来。”张恺新说,如今,青少年在参观中,能直观感受审判的庄严与公正,深入了解这段易被忽略的历史。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其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走出旧址,回头望去,这座小楼静静伫立,却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彰显着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永恒真理,诉说着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记忆,警示后人珍惜和平,砥砺前行。


记者:李敏杰 徐康辉 满达呼 邢佳璐

编辑:罗欣岚(实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6

标签:历史   战犯   侵华日军   年后   日本   旧址   军事法庭   法庭   罪行   辽宁省   政协委员   铁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