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将至,提醒中老年人:1要添、2要早、3不宜、吃4样,别大意了

立秋将至,提醒中老年人:1要添、2要早、3不宜、吃4样,别大意了!

立秋将至,暑热未消,昼夜温差逐渐拉大,正是中老年人养生防病的关键时期。民间素有“立秋养得好,秋冬病不扰”的说法,此时顺应节气调整生活习惯,能为健康打下坚实基础。以下从“1要添、2要早、3不宜、吃4样”四大方面,为中老年朋友梳理一份实用养生指南。

一、1要添:及时添衣防“秋冻”

立秋后虽有“秋老虎”发威,但早晚凉意明显,尤其雨后气温骤降。中老年人代谢减缓,对温度变化敏感,需注意“三暖”:
1.后背保暖:督脉行于背部,受凉易引发感冒、关节痛。建议随身携带薄开衫或披肩,避免空调直吹。

2. 腹部护阳:肚脐(神阙穴)受寒可能诱发腹泻、肠痉挛,睡眠时可穿棉质背心或使用腹带。

3. 足部防寒:“寒从脚起”,建议穿纯棉袜,睡前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分钟,加入艾叶或生姜更佳。

需注意的是,“春捂秋冻”并非人人适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慢性支气管炎人群及体质虚弱者,应避免盲目“秋冻”,及时根据气温增减衣物。

二、2要早:作息调整顺应天时。

1. 早睡以养阴:立秋后阳气渐收,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建议22:30前入睡,避免熬夜耗伤阴液。午间可小憩20-30分钟,缓解“秋乏”。

2. 晨练要趁早:清晨6-7点空气含氧量高,适合打太极、八段锦等温和运动。避免过早(5点前)锻炼,此时湿寒较重,易引发关节不适。高血压患者需监测晨起血压,避免剧烈运动。
案例参考:北京中医药大学一项调查显示,坚持立秋后早睡早起的中老年人,秋季感冒发生率降低37%。

三、3不宜:禁忌事项需牢记

1. 不宜贪凉:忌冲冷水澡:水温过低易致血管痉挛,建议用38-40℃温水。忌过量冷饮:损伤脾胃阳气,可改喝常温酸梅汤、桂花茶。

2. 不宜大补:此时脾胃功能较弱,避免盲目食用人参、鹿茸等滋腻补品,以免上火。

3. 不宜悲秋:秋季易情绪低落,可通过郊游、书法、合唱等活动疏解郁结,必要时按揉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

专家提醒*: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指出,立秋后门诊中因贪凉引发肩周炎、胃肠炎的患者增加约40%。
四、吃4样:应季食材养肺健脾

1. 莲藕:富含黏液蛋白和膳食纤维,可润燥通便。推荐莲藕排骨汤(加几粒花椒去湿)或凉拌藕片(焯水后加醋护色)。

2. 南瓜:β-胡萝卜素含量高,保护呼吸道黏膜。建议蒸南瓜、小米南瓜粥,糖尿病患者需控制摄入量。

3. 银耳:“平民燕窝”滋阴润肺,可搭配梨、枸杞制成银耳羹,咳嗽痰多者加少量川贝。

4. 葡萄:抗氧化花青素丰富,连皮吃更佳(需彻底清洗),每日10-15颗为宜。血糖偏高者可选择猕猴桃替代。

营养搭配技巧:白色食材(如百合、山药)配黄色食材(如南瓜、玉米),符合中医“培土生金”原则,能增强肺脾功能。
特别提示:三类人群需加强防护

1.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立秋后花粉、尘螨增多,哮喘人群应清洗空调滤网,外出戴口罩。
2.心脑血管病患者:温差大易致血压波动,需定期监测,晨起喝100ml温水稀释血液。
3. 骨关节退变者:可佩戴护膝,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

“一场秋雨一场寒”,养生需循序渐进。建议中老年人记录每日体温、血压等数据,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同时保持“三分饥寒”的适度原则,避免过度进补或过度防护,让身体自然适应季节更替。唯有如此,方能“秋收冬藏”,安稳度过气候多变的夏秋之交。

关于立秋时节的习俗,就分享到这里,朋友们,立秋还有哪些习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和爱喜一起分享,厨艺有限,请多多指教。想了解更多美食技巧,请点击我的头像进入主页观看!

感谢大家的阅读,美食每天更新。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觉得有用的点个赞,欢迎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最后别忘了关注一下,我们明天再见。

本文由爱喜聊生活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记录我的2025##分享城市新鲜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5

标签:养生   立秋   中老年人   大意   建议   南瓜   温水   患者   阳气   莲藕   血压   脾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