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战胜利的号角在中国大地上响起,就在苏联红军浩浩荡荡跨过中苏边境的那一刻,身穿破旧棉衣、面容消瘦却眼神坚定的东北抗联战士,跟随他们一起踏上了故土。
那支曾在林海雪原中与日寇苦战十余年的部队,如今终于回来了。
解放后,毛主席问周保中一句话:“抗联如果你们不去苏联,结果会怎么样?”周保中沉默片刻,轻声答道:“恐怕剩不下几个。”
这句平静的话语,背后却藏着东北抗联九死一生的血泪史。
许多人不了解,抗联不是不想战斗,而是“已无路可退”,他们曾是中国最孤独的抗战力量,面对数十倍的敌人、极端的自然环境、国际的冷漠围观,还要忍受内部叛徒与群众隔离的双重打击。
抗联回国的时候,很多人早已不在人世,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这些名字在后来的教科书中熠熠生辉,但在当时,他们只是被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白雪皑皑的山林里。
他们不是死于战斗,而是死于孤立、死于背叛、死于饥饿、死于严寒。
东北的冬天,零下三四十度,山林沉寂,鸟兽无踪,而他们,躲在雪洞里,身体裹着树皮,啃着草根,一天也许只得到一口热水。
1940年,东北抗联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战略转移,撤入苏联。
那年,抗联兵力不足三万人,而日军与伪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50万,敌强我弱的悬殊对比,已让抗联无法再正面作战。
即便如此,他们仍在坚持,白天潜伏,夜晚突袭,靠一腔热血硬撑着一场已经注定失衡的战争。
在苏联的那些年,抗联并没有停止战斗,他们被编入苏军的远东方面军第88旅,化名“教导旅”,接受新的军事训练。
回头看看1938年,那是抗联最黑暗的时刻,日军在东北的关东军兵力暴涨至30多万,东北抗联不但要面对敌人的围剿,还要忍受内部叛徒的出卖。
杨靖宇被日寇包围,仍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壮烈牺牲,敌人解剖他的遗体,发现他胃里没有食物,只有棉絮和树皮,那一刻,谁能不动容?
更早的日子里,抗联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中共领导的正规力量,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地方义勇军迅速发展,短短数月内发展到50万人。
唐聚五、赵侗等地方豪杰各自为战,民众积极响应,那个时候的抗战,是一场全民自发的怒火。
唐聚五率领20万人,成立了辽宁省临时政府,坚持奋战8个月,赵侗,年仅二十出头,组织起万人的“少年铁血军”,用母亲变卖家产的资金购买武器。
他们没有战略指导,没有后勤补给,靠着一腔青年热血硬扛着日军的铁蹄。
可惜,热血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残酷。
唐聚五被迫撤退关内,赵侗坚持到1936年也黯然离场,义勇军的败退,为共产党主导的抗联创造了空间。
1935年,东北抗日联军正式成立,成为整个东北抗战中最坚韧也最悲壮的一支力量,彭真曾说:党内有三大艰苦斗争——长征、南方游击队、东北抗联。东北抗联最为特殊。
他们没有根据地、没有群众、没有补给,几乎是在“蒸发”的状态下与敌人周旋。
群众的缺失,不是因为人民不爱国,而是因为日军的“归屯并户”政策将百姓集中关押在1.2万个“集团部落”中,抗联与人民彻底隔离,再也无法获得支持与保护,一旦暴露,便是“灭门之灾”。
再加上国际上苏联在1935年将中东铁路卖给伪满洲国,甚至默许日本使用该铁路运兵,抗联孤军奋战,几乎成了“弃子”。
内外交困的局势下,他们还要面对极端的自然环境,东北的冬天,不是“冷”,而是“命都能冻掉”,他们没有棉衣,没有火炉,有的只是树皮裹脚、雪水煮粟。
他们靠野果度日,靠信仰活命。
童长荣、王德泰、魏拯民、陈翰章……一位位英烈倒在林中,他们的名字后人铭记,但他们的痛苦与孤独,只有雪山知道。
那种孤独,是“无援”的孤独,是“看不见希望”的孤独。
人可以战死,不怕,怕的是被遗忘,被抛弃,被背叛,抗联就是在这种绝境中,硬生生撑了下来。
所以当毛主席问周保中:“如果抗联当年不撤入苏联,会怎样?”周保中的回答“恐怕剩不下几个”,不是夸张,是铁一般的事实。
那些在苏联度过五年寒窗的抗联战士,正是这条火种的延续者。
1945年,他们随苏军回国,参与解放东北,成为新中国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撤退”,而是一场“涅槃重生”。
今天的我们,站在和平的土地上,回望那段历史,不应只是哀悼与缅怀,更应该有一份沉甸甸的敬意。
东北抗联,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象征,他们没有“胜利大捷”的光环,却有“绝境求生”的顽强;没有“万人空巷”的送行,却有“雪山埋骨”的沉默。
那是一种信仰:不屈、不弃、不悔。
如今我们提到抗日战争,往往记住的是南京保卫战、淞沪会战、百团大战,却容易忽略那片白山黑水间的战斗。
东北抗联的历史,不应被边缘化,他们撑起整场抗战精神的脊梁。
杨靖宇的树皮胃,赵一曼的刑场诗,八女投江的冰冷河水,每一个细节,都在告诉我们:信仰比生命更重。
写到这里,仿佛耳边又响起那句轻声的回答:“恐怕剩不下几个。”
是的,如果他们不撤,真的可能一个都不剩,但也正是因为他们撤了,才让后人知道,在中国的抗战史里,有一群人,曾在雪地里燃烧过。
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民族血脉”,什么是“精神传承”。
守望红色信仰.来源:人民日报发布时间:2018-04-12 08:17
新华深读丨震天撼地的英雄史诗:穆青笔下的东北抗战.2025-08-14.新华每日电讯
杨靖宇牺牲后被日军残忍剖腹:一肚子棉絮和树皮.2015-06-26 15:21:44 来源: 解放军报
高群书:电影《生还》创作漫谈.2025-9-5 16:59:17 《学习与研究》2025年第9期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