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锁国,错过了现代化,乾隆要为百年屈辱史负责吗?

一位学者因为在演讲中质疑乾隆皇帝,被爱新觉罗的后裔起诉。他认为,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断绝了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机会,让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错过了现代化。为什么很多人把近代中国衰落的锅扣到乾隆头上?

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始于 1840 年的鸦片战争,彼时在位的是道光皇帝,乾隆与道光之间还隔着在位 25 年的嘉庆皇帝,从时间线来看,这场惨败怎么也轮不到乾隆 “背锅”,但有人认为,乾隆年间的一次国外使臣来访是关键节点。

马戛尔尼访华:机遇的错失?

1793 年,大英帝国的特使马戛尔尼率领庞大使团,跨越重洋,抵达中国。此时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期,蒸汽机的轰鸣声、纺织机的转动声,不断推动着英国社会生产力的飞跃。为了打开庞大的中国市场,英国政府对此次出访极为重视,精心筹备。

马戛尔尼使团带来了众多代表英国先进科技水平的礼物,其中包括能够精准模拟太阳系天体运行的天体运行仪;还有刚刚发明不久的蒸汽机模型,它象征着工业革命的核心动力;此外,望远镜、先进战舰 “君主号” 模型、大铜炮、自来火枪等,无一不是英国当时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这些礼物,本是一扇窗口,透过它,古老的中国就可以窥见西方世界的巨大变革。

然而,当这些礼物被呈上时,乾隆皇帝对这些新奇的玩意儿兴趣寥寥,在他眼中,这些不过是西洋人的 “小把戏”,难登大雅之堂。大清官员们也秉持着同样的态度,对西方技术不屑一顾。

大清不在意西洋使团带来了什么,而在意西洋使团怎么给乾隆皇帝行礼。清廷官员向使团反复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要求使团面见乾隆皇帝时要双膝跪地,三跪九叩。

但马戛尔尼作为英王的使节,他坚决拒绝这一要求。在他看来,英国与中国应是平等的国家,觐见英王的礼仪不过是单膝下跪、行吻手礼,如今却要对中国君主行如此大礼,最终马戛尔尼坚持单膝下跪,呈上英王乔治三世的信函。这次外交活动也因此不欢而散,英国扩大通商、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未能达成。

47 年后,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从此陷入了长达百年的屈辱与苦难。许多人将这一切归咎于乾隆皇帝,认为正是他在马戛尔尼访华时的狂妄与愚昧,让中国错失了与西方交流、学习先进技术、融入近代工业化浪潮的绝佳机遇。但历史真的如此简单吗?

华夷观念:刻在中华文明骨子里的印记

因为乾隆皇帝的一次决策,就决定了中国近代的命运?当我们深入研究历史,就会发现,这种评判过于片面和简单化。要理解乾隆皇帝以及清政府当时的行为,就要提到中华文明中一个重要概念 —— 华夷观念。

华和夷,最初用于区分汉族与少数民族,后来也用于区分中国与外国。对封建帝王来说,华夷观念的解释关系到政权的合法性,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

西周末年就有了夷夏之防的理论,孔子作《春秋》,提出 “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 的观点。秦汉之后,华夏成为中国的泛称,夷狄则成了周边各族的统称。

但华夷并非简单的地域和种族区分,文明开化程度才是关键标志。当时人们认为华夏居于中原,是文明中心,周边地区较为落后,逐渐产生了以文明礼仪为标准分辨人群的观念,即 “与华夏礼俗文明者为华,不和者为夷”。

在史籍记载中,华夷观念的影响随处可见。平王东迁后,争霸的中原诸侯常打着 “尊王攘夷” 的旗号发动战争。

楚国的例子更是典型,楚国虽为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但因久居南方,文化与习俗和中原不同,图腾为凤凰而非龙,未被看作华夏,反被当成夷狄。楚国希望成为华夏一员遭拒后,恼羞成怒自立为王,并发起对其他诸侯的攻伐。这一故事充分验证了东周时华夷观念已深入人心,且习俗与文化才是区分华夷的标准。

到了魏晋至隋唐时期,随着民族融合加深,统治者处理对外关系时虽仍有华夷观念,但已开始提倡对各族 “爱之如一”。

华夷观念在儒家经典中根深蒂固,华夏的皇帝被称为天子,代表上天统御万民,其统治区域是天朝上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由于中华文明长时期在东亚地区的优越性,在当时的认识水平下,华夏天子被视为天下共主。这种观念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思想中,影响着历代统治者和整个官僚群体的行为。

复杂历史脉络的交织

回到马戛尔尼访华事件,乾隆皇帝和大清官员对西方人的刻板印象,以及他们坚信自己是天朝上国的迷之自信,在他们眼中,西方的先进技术不过是奇技淫巧,远不及天朝上国的文明礼仪重要。清政府在外交中的种种表现,并非乾隆皇帝一人所能导演,根源正是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华夷观念。

在当时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使得人们对外部商品的需求极低,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相对封闭、自足的状态。而西方则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商品经济蓬勃发展,急需广阔的市场倾销商品、获取原料。这种经济基础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对此次交往有着不同的期待和诉求。

马嘎尔尼访华时,中西方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这些模式和观念深深植根于双方差异巨大的地理环境、经济结构和文化土壤之中。本质上并无高下之分。我们不能以后来者接受西方行为模式后的上帝视角,简单评判前人的作为。

历史是复杂多样的,是由无数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乾隆皇帝所处的时代,华夷观念根深蒂固,他的决策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做出的,近代中国的衰落,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不能将责任完全归咎于乾隆皇帝。

#历史##历史冷知识#

文章素材来源春阳笔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标签:乾隆   楚国   使团   中原   历史   闭关锁国   工业革命   华夏   英国   屈辱   中国   观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