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是谁?汉朝从哪儿来的?追根溯源,答案全指向一个地方——汉中。可这么一个开天辟地的地方,如今在城市排行榜上,只排进了五线。
这就好比祖宗是开国皇帝,子孙偏偏混成了隐形人。到底是时势弄人,还是地理开了个大玩笑?今天咱们顺着汉水,看汉中从辉煌走到低调的一路风雨。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昭王南征,命丧汉水,这条从秦岭南麓蜿蜒而出的河流,第一次在历史书上留下了“汉中”之名。从此,这块镶嵌在秦巴之间的盆地,注定不再平凡。
到了秦末,项羽鸿门宴后一纸封王,刘邦得到了巴、蜀、汉中这块偏远地盘。表面是流放,实则给了刘邦机会。公元前206年正月,刘邦进驻南郑(今汉中市南郑区),正式称“汉王”。从这一刻起,汉朝的“汉”,汉族的“汉”,汉文化的“汉”,都从汉中这片土地上孕育而出。
刘邦入汉中后,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栈道焚毁,表明无意东进。但他并未沉沦。韩信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大王失职人汉中,关中民皆怨恨,三秦可传檄而定。”于是,刘邦暗度陈仓,奇兵夺关中,仅用四个月击溃章邯、司马欣、董翳三秦守将,直取咸阳。
从汉中出发,不仅是地理的跃迁,也是民族身份的开端。张良、萧何、樊哙、曹参……这些刘邦麾下的中坚力量,超过六成都有过进出汉中的经历。
史书记载,高祖功臣137人中,84人“入汉中”,占比逾六成。入汉中,成了初代汉臣最荣耀的勋章。
汉中不仅孕育了汉王朝,更诞生了像张骞这样的世界级探路者。张骞,汉中人,公元前139年奉命出使西域,开辟了连接中西方的丝绸之路。从此,汉文明开始沿着黄沙漫道,走向世界。
在《史记·天官书》里,“天汉”二字首次出现,指的就是天上的银河,而银河的起点,寓意着地上的汉水,地上的汉中。
汉中曾经的荣耀,是地理、政治、经济三重奏的产物。但问题来了,这样一个撑起半部中国古史的地方,凭什么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地理位置,是汉中的底牌。北有秦岭天险,南接大巴山脉,中间夹着汉水盆地,形成“两山夹一水”的独特格局。控制汉中,就控制了南北交通命脉。
刘邦进汉中后,能够迅速夺取关中,靠的就是这种天然屏障掩护下的奇兵之举。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句成语背后,就是汉中复杂地形赋予的战略纵深。
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更是把汉中视为北伐的前哨基地。建兴元年(223年),诸葛亮定都成都,先稳固汉中,再以汉中为跳板,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每一次兵锋所指,必从汉中集结粮草,修筑军营。
不仅如此,汉中还扮演着连接巴蜀、关中、荆楚、陇右的交通枢纽角色。褒斜道、子午道、傥骆道三条古道交汇于此。褒斜道连接关中与汉中,直达长安;子午道穿秦岭北上,直捣咸阳;傥骆道通往宝鸡,控扼陇西。
交通枢纽的身份,使汉中在秦汉时代,不仅军事必争,也是经济枢纽。汉武帝时期,汉中物资通过褒水、斜水进入渭水,再转运长安。朝廷开凿褒斜道,设立驿站,就是为了确保南北物资的快速流通。
西汉经济政策的起点,也是在汉中。萧何入秦后,搜集秦朝户口、地籍档案,带回汉中,为刘邦制定全国经济政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当年西汉鼎盛时期,关中、汉中、巴蜀三大盆地连成一线,构成西汉帝国的经济、军事、文化三重支柱。汉中,居中枢纽,牵一发动全身。
司马迁在《史记》中高度评价汉中:“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宛之利,左散函,右陇蜀,沃野千里,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这不仅是夸赞,更是总结汉中作为战略要地的现实逻辑。
汉中曾经金戈铁马,风云际会,可到了今天,为什么沦为一座五线城市?答案,藏在时代的变迁里。
在汉代,地势险要是资产;在现代,地势险要成了负担。汉中的第一个变局,来自交通方式的根本变化。
随着近现代铁路、公路、航空的兴起,秦岭的阻隔,不再依赖汉中盆地作为交通中转。西安、成都等大城市通过高铁、飞机实现直接对接,汉中的枢纽地位被稀释。
再看经济量级,2020年数据清晰写着:汉中常住人口321万,GDP1593.4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中等偏下水平,远远落后于同省的西安、咸阳、宝鸡。
产业结构也显出短板。第一产业(农业)占比较高,达261.36亿元,第二产业(工业)641.48亿元,第三产业(服务业)690.56亿元。虽然第三产业略占比重,但整体产业链条短,高新技术、金融、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占比低。
地形局限使得工业集中度不足,基础设施发展受限。即使设立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但总体招商引资规模与沿海、沿边地区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人口流失也是一大隐忧。年轻劳动力倾向于流向西安、成都等大城市,汉中在吸引高端人才和资本方面,面临不小压力。
《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汉中被划为五线城市。五线城市标准,综合考量的是人口规模、消费潜力、产业发展、交通枢纽地位等多个指标,汉中虽有文化底蕴,但在现实综合竞争力上,确实处于后排。
不过,汉中也在积极自救。近年来,汉中以“全域旅游示范市”“绿色生态城市”“秦巴山区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大投资,引入外资项目,提升本地产业能级。同时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黄金水道等国家级项目,提升交通通达性。
汉中的历史厚重不会消失,未来在区域协同、文旅融合、绿色发展上,依然有潜力可期。
汉中在西汉历史上的地位-立足于《史记》的考察.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第27卷第2期.
汉中何以“中心城市”? .财经西部.2021-10-21.
汉中是几线城市,附汉中介绍.城事指南.2023-01-19.
汉中:汉朝的发祥地,在历史上有多重要?.国家人文历史.2020-10-19.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