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整理旧报纸,翻到一篇人民日报的评论,标题里那句“人生的幸福感,比任何标签都重要”,突然像颗小石子投进心里,漾开一圈圈涟漪。
我们好像总在被推着往前跑:学生时代比成绩,工作后比薪资,成家后比房子大小、孩子成绩。可跑着跑着,偶尔停下来喘口气时,却会突然问自己:我现在过得,真的开心吗?
邻居张阿姨退休前是护士长,忙了大半辈子,去年终于闲下来。起初她总念叨“浑身不自在”,后来跟着社区阿姨们学剪纸、跳广场舞,每天傍晚拎着小布包出门,回来时脸上总带着红扑扑的笑意。
她说:“以前总觉得,挣得多、被人需要才叫有价值。现在才发现,能安安稳稳剪完一张窗花,听着音乐踩准节拍,这种踏实的快乐,比当年抢救病人后的成就感,更让人心里暖。”
心理学里有个“幸福阈值”理论:物质带来的满足感像抛物线,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再提升幸福感。反倒是那些细碎的瞬间——清晨窗台的第一缕阳光,爱人递过来的一杯热牛奶,加班晚归时路边摊贩的一声“慢走”,更能让我们在疲惫时,感受到生活的温度。
公司实习生小林,刚来时总怯生生的,汇报工作时声音都发颤。但她有个习惯:每天下班前,会在笔记本上写三件“今天开心的事”。
有时是“打印机没卡纸”,有时是“同事分享的饼干很好吃”,有时只是“今天没下雨”。三个月后,她不仅汇报时眼神发亮,连带着部门的氛围都轻快了不少——谁会拒绝一个总带着笑意的人呢?
想起人民日报里说的:“幸福感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的必需品。”一个内心充盈的人,就像一棵向阳的树,不仅自己枝繁叶茂,还能给身边的人投下一片阴凉。
朋友阿凯曾是个“工作狂”,为了晋升连续三年没休过假,直到一次体检报告亮起红灯,才被迫停下来。他说那段躺在病床上的日子,才想明白:“我拼尽全力想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却差点忘了,我好好活着、开开心心的,才是他们最想要的。”
现在的他,周末会带着女儿去公园放风筝,晚上陪妻子追追剧,加班时也会记得给家里打个电话说句“别等我”。他的工资没涨多少,但朋友圈里的照片,却多了很多笑着的脸。
其实啊,幸福感从来不是“大富大贵”的附属品。它可以是粗茶淡饭里的温馨,是平凡岗位上的热爱,是历经风雨后依然相信“明天会更好”的勇气。
就像人民日报里说的:“人生不是一场马拉松,而是无数个当下的总和。”别总把“等以后”挂在嘴边——等升职了就好好陪孩子,等换了大房子就邀请朋友来做客。
不如从今天起,试着做一件“只让自己开心”的事:去吃一碗惦记了很久的面,给久未联系的朋友打个电话,或者只是关掉手机,安安静静读半小时书。
毕竟,能让我们记住一辈子的,从来都不是那些冰冷的数字,而是那些让心脏轻轻发烫的、名为“幸福”的瞬间啊。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