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底捞交出了一份耐人寻味的年中成绩单。2025年上半年,这家餐饮巨头实现营业收入207.03亿元,同比下降3.7%;净利润17.55亿元,同比下降13.7%。核心经营利润24.08亿元。
数字背后,一个有趣的对比正在形成:传统火锅业务略显疲态的同时,那些曾经被视为“不务正业”的副业却展现出令人惊喜的生命力。
海底捞作为行业头部企业,这份半年报就像一面多棱镜,在折射出整个餐饮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同时,也揭示了其自身在新市场环境下的转型密码。
主业承压
市场环境与消费趋势的双重考验
海底捞财报中极为引人注目的当属那组关于翻台率的数据。
在餐厅表现方面,今年上半年海底捞自营餐厅整体翻台率为3.8次/天,同店翻台率3.8次/天,上半年海底捞接待顾客总数近1.9亿人次。
3.8次/天的数字,较去年同期的4.2次明显下滑,距离2018年5.0次/天的巅峰更是相去甚远。曾经被海底捞定为“整体翻台率4.0次/天”的及格线的指标,如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海底捞也直言不讳的表示,上半年其翻台率及客流量有所下降,主要由于餐饮市场竞争加剧,顾客消费需求变化等影响。
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种压力并非海底捞独有,而是整个餐饮行业面临的共同课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4.1%,但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收入首现负增长(-0.4%)。
消费分级趋势下,高端餐饮品牌普遍感受到市场的阵阵寒意。海底捞的应对策略颇具深意——不是盲目扩张,而是主动优化。上半年新开25家自营餐厅的同时,关闭了33家经营不佳的门店,虽说门店数量收缩让市场为之担忧,但这种“壮士断腕”般的调整,恰恰体现了海底捞对质量优先的坚持。
此外,从市场环境来看,餐饮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新的火锅品牌不断涌现,它们以各种新颖的口味、独特的模式和亲民的价格吸引着消费者。同时,消费者的口味也在不断变化,对于火锅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口味和形式,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化、健康化和多元化。这使得海底捞在传统火锅市场的份额受到了一定的挤压。
不过,一个相对积极的数字是,上半年海底捞的人均消费略有增长,从97.4元增至97.9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客流下降带来的冲击。
(图源:微博@海底捞火锅)
副业增长
多元化战略成效初显
就在火锅主业承压的同时,一个令人惊喜的亮点正在海底捞财报的另一端出现——外卖业务的收入为9.2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81亿元增长59.6%。其中主打一人食场景的“下饭火锅菜”贡献超过55%的份额,增长迅速。
这个数字背后,是海底捞对消费场景变迁的捕捉与回应。在生活节奏加快、独居人口增多的今天,“一人经济”正在重塑餐饮格局。海底捞外卖团队创新推出的“下饭火锅菜”,将火锅的精髓浓缩到一人份的便当里,既保留了品牌特色,又适应了新的消费需求。
回看这项业务的发展路径——从最初的外送火锅,到后来的方便火锅,再到现在的即食菜品,这恰恰展现出品牌对“火锅”这一核心IP的持续解构与重构能力。
对于外卖业务的未来走向,海底捞透露,一方面,将整合多品牌、多品类资源,打造“海底捞外卖超级厨房”,并探索“卫星店”新模式,推动收入与利润双增长;另一方面也将打通第三方平台与会员体系,搭建私域运营体系,提升用户黏性与运营效率。
如果说外卖业务的增长还在意料之中,那么“红石榴计划”的爆发则在不少人的意料之外。
这个在2024年8月启动的内部创业计划,经过近一年的孵化,如今已经孕育出“焰请烤肉铺子”“从前印巷”“小嗨爱炸”等14个餐饮品牌共计126家餐厅。财报显示,这些副牌带来的其他餐厅收入达5.97亿元,同比暴增227%。
其中,“焰请烤肉铺子”表现尤为亮眼,上半年新开46家门店,总数达到70家,成为海底捞多品牌战略中的一大成功案例。走进任何一家"焰请",你都能看到海底捞基因的鲜明印记——不仅有活杀现烤的鳗鱼、原切谷饲牛肉等高品质产品,更有熟悉的编小辫、洗头等“海底捞式”服务。这种“形散神不散”的拓展方式,既保持了品牌调性的一致,又实现了品牌与品类的突破。
与此同时,加盟业务的悄然崛起也是这份半年报中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亮点。
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加盟业务收入从2024年同期的189.9万元增至2025年的9084.9万元,增长约47倍。虽然目前仅占总收入的0.4%,但其增长曲线之陡峭,令人不禁联想到当年火锅主业扩张的盛况。
海底捞曾表示,加盟模式实施以来,下沉市场展现出强劲需求。如今,三线以下城市贡献了超70%的加盟申请,其中有不少来自县级城市,这一数据也印证了“小镇青年”消费升级带来的巨大机遇。
主业拓展VS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海底捞未来如何走?
深入分析海底捞的转型路径,不难发现,其背后隐藏着三个维度的战略思考。
在空间维度上,从单一的堂食场景向“堂食+外卖+零售”全渠道拓展;
在时间维度上,从正餐时段向全天候餐饮服务延伸;
在品类维度上,从单一火锅向多品类餐饮生态进化。
这种立体化的转型,正在重新定义“海底捞”三个字的内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供应链体系在这场转型中的关键作用。无论是火锅食材还是烤肉原料,亦或是外卖便当的配料,都受益于海底捞多年打造的供应链优势。这种“后台共享、前台多元”的模式,大大降低了新业务试错成本,成为多品牌战略得以快速推进的重要保障。
尽管当前主业承压,但海底捞的副业增长却为我们揭示了其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性。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餐饮企业不再仅仅局限于堂食业务,而是积极拓展外卖、零售等多元化的业务领域。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还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同时,通过副业的发展,餐饮企业还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升品牌的综合竞争力。
对于海底捞自身而言,副业的增长也为其主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比如,副业的收入增加可以缓解主业在成本压力下的盈利困境,为主业的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副业的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海底捞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和选择海底捞的主业。
然而,客观来讲,虽说海底捞的副业目前来看表现良好,但其未来之路也并非是康庄大道一片光明,挑战同样不容忽视。
随着副业的不断拓展,业务管理的难度势必也将同步增加。不同的业务领域有着不同的运营模式和市场特点,需要专业的管理团队和运营策略。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导致副业的发展受到影响。此外,市场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在外卖、零售等领域,已经有很多竞争对手,海底捞若想持续保持优势,这对其自身来讲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图源:微博@海底捞火锅)
站在2025年年中的时间节点回望,海底捞这场始于2024年的转型已经初见成效。虽然火锅主业的调整仍在继续,但外卖业务的崛起、多品牌矩阵的形成、加盟模式的跑通,已经为企业勾勒出第二增长曲线的雏形。
当“服务”不再是唯一的标签,“创新”正在成为海底捞新的代名词。这场转型的最终结果尚待时间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海底捞的探索将为整个行业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更新时间:2025-09-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