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幼儿园“悦·探”课程建设,引导教师锤炼多元专业技能,全面提升课程建构能力,8月8日,育贤一幼班本化项目组老师们相约线上,通过云端分享、实时互动与交流,针对班本化课程开展过程中的热点话题与创新实践展开研讨。
线上教研主持人:王晶
互联共振 拔节成长
教研中,教师们聚焦从幼儿日常行为中挖掘教育价值、巧妙平衡预设与生成课程、高效整合家长资源等核心议题,通过分享暑期各班班本活动案例的形式,碰撞出思维火花,总结出“观察-分析-转化”幼儿行为经验、“弹性设计+动态调整”课程目标等创新策略,为班本化课程的优化实施提供了新方向,助力幼儿在更优质的课程中快乐成长。
问题一:
如何从幼儿当前行为出发,
挖掘可迁移的经验价值促进深度学习?
大一班暑期班本活动
《小手捏世界 把旅行地标“捧回家”》
大一班宋晓艺老师以面工体验班本化课程开展中的泥塑“旅行地标”为例,向大家分享了课程开展中幼儿所表现出的行为以及教师在促进幼儿深度学习时采用的策略:
01观察与捕捉
幼儿的“五感参与”行为:细致观察幼儿在活动各个环节中的行为表现,特别关注其五感的运用。
02挖掘与解读
行为背后的可迁移经验价值:从观察到的具体行为中,提炼出对幼儿长远发展有价值的、能在不同情境中迁移应用的核心经验。
03引导与深化
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深度学习强调主动参与、理解联系、批判思考、迁移应用。
问题二:
如何平衡预设目标与生成活动?
中一班暑期班本活动
《趣探皮影非遗 共享亲子时光》
预设与生成活动是老师们在班本化课程活动开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张硕老师结合皮影工坊的班本化课程开展情况,向大家分析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并梳理出以下平衡策略。
1明确核心目标与动态需求。
2区分固定目标与可变路径。
3将课程目标分为刚性部分和柔性部分,在保证固定目标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对柔性的目标进行微调。
问题三:
如何调动家长资源支持课程?
中三班暑期班本活动
《凉亭搭建记》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中三班蔡颖老师以鲁班工坊的凉亭搭建活动为例,提出进一步融合家长资源的策略:
01前期调研,精准匹配家长资源。
02主题活动,邀请家长参与。
03成果展示,鼓励家长协作。
交流研讨 学思并进
如何设计层层递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链,以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热情?教师们围绕幼儿的兴趣与认知特点展开了深入探讨。通过案例剖析、头脑风暴等方式,分享了“从幼儿日常问题中提炼核心问题”“结合幼儿最近发展区设计阶梯式追问” 等策略,让驱动性问题链真正成为引导幼儿深度学习、推进项目式活动开展的有力工具,为后续班本化课程的优化指明方向。
问题一:
如何利用驱动性问题
促进幼儿的持续探究?
蔡老师
杨老师
问题二:
驱动性问题链如何指向项目成果?
曹老师
项目成果的产生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后自然产生的,我们可能会预设一个成果,然而成果的产生需要一步步的探索,每个驱动性问题链的提出都是为了推动项目的深入开展,以及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是环环相扣的,当问题全部解决,成果便自然形成,是幼儿自然探索结晶。
姚老师
以 “我们如何制作一把漂亮的扇子?” 为核心驱动性问题,其子问题链通过 “结构—材料—技术—装饰” 的递进逻辑,逐步引导幼儿从认知到实践,最终指向项目成果。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既覆盖了制作扇子的关键步骤,又确保最终成果,真正实现“漂亮扇子”的目标。
通过研讨,班本化教研组组长宋晓艺系统梳理老师们提出的策略。并提出针对驱动性问题链如何指向项目成果的建议:我们要认识到驱动性问题链需要贯穿项目活动的始终,老师们需要引导幼儿在深度学习中逐步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最终自然地形成项目成果。这些宝贵策略将为我们后续优化班本化课程提供清晰的方向和有力的支持。
理论学习 研思并行
教研中,老师们分享了班本化课程相关理论书籍,深度解读了书中理论,并结合幼儿园实际,分享如何将理论转化为课程设计灵感。好书分享不仅拓宽了教师的专业视野,更为新学期班本化课程与项目活动的创新开展注入了知识动能。
房老师:《幼儿深度学习课程设计与实施》一书,为幼儿园班本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其内容系统全面又具针对性,通过班本化课程的实践与创新,我们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和全面发展,还能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幼儿园课程体系的转型升级。
杨老师:读《幼儿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实践:班本化课程》,深感教师在课程中的“引导者”角色之重。书中以纸的班本化课程等案例,拆解了从观察幼儿兴趣到生成课程的路径。如“纸船为什么会沉”,以支持性环境和启发性提问,让课程自然生长。因此,好的班本化课程,是教师与幼儿共同编织的探索故事,而教师的专业成长,就藏在这一次次共创里。
曹老师:本次假期我读了一本关于扎染的书籍《传统植物蓝染技艺》,通过阅读我了解到,这本书中讲到技艺的原理与方法论以及每一个工艺在历史上各地的技艺技法,这样的架构让我更系统地了解传统植物蓝染。对于接下来与幼儿一起拓宽扎染思维,开阔课程边界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姚老师:在开展班本纸艺课程时,《纸艺游乐书》不仅是一本手工教程,更是一把开启幼儿创造力与成长潜能的钥匙。书中的纸艺项目并非机械的模仿,而是鼓励幼儿在折、剪、贴、画中自由尝试。这让我意识到,班本化课程应弱化“标准化”成果,而是支持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调整方法,享受探索的乐趣。此外,书中的阶梯式设计,让我更懂得如何观察并记录幼儿在这些“隐形学习”中的进步。
赋能成长 助力提升
在梳理总结本次教研成效时,教学管理部副部长赵楠楠指出,班本化课程开展的十多年中,老师们沉淀下的不仅是丰富的活动案例,更是对儿童学习与发展规律的真知灼见。班本化活动开展中,通过预设开放式、贴近生活的问题链,既能保持幼儿的好奇心,又能自然衔接各环节,逐步指向最终成果,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技能,又完成有意义的项目成果,真正体现“做中学”的价值。
最后,学生发展部部长郭延慧肯定了教师们对班本化课程的深度思考与实践,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她指出:在优化园本班本化课程建设时,老师们需要进一步建立“双向反思”机制:既要分析幼儿的参与度、兴趣点和经验获得,也要评估教师支持策略的有效性。这种“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互动模式,让班本化课程既立足幼儿实际,又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实现教学相长。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