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墓兽:在生死临界点起舞的楚人哲思
文/张卫平
楚人独创的一种具有超常功能和巫鬼性质的镇墓兽,以其"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形态,将我们引入楚文化那个神秘瑰丽的幽冥世界。
20世纪30年代,考古人员在湖南长沙楚墓中发现了一件形象狰狞恐怖、造型奇谲怪诞的木雕漆器怪兽。经日本学者考证,定名为“镇墓兽”。后来,荆州博物馆的考古专家们在雨台山和九店墓地,分别出土镇墓兽156件与65件,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这种由曲形兽体、真鹿角和方形底座构成的怪异造像的镇墓兽,从来没有在楚地以外出土过,是楚人独创的一种具有超常功能和巫鬼性质的器物,也是楚人信仰最为直观的反映。对此,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院文清先生说:“镇墓兽的大量随葬,构成了楚墓区别于中原东周墓的一个明显特征。”换言之,这种楚文化中最富神秘意味的雕刻品,仅见于楚国贵族墓葬之中。
1978年,考古人员从荆州天星观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件高达170厘米的双头镇墓兽,通体髹黑漆,上以红、黄、金三色绘有兽面纹、勾连云纹。方座上,浮雕出一些几何形方块,饰有菱形纹、云纹和兽面纹。双头背向,曲颈相连,雕成变形龙面,巨眼圆睁,长舌至颈部。两头各插有一对虬曲盘错的巨型的鹿角,权桠横生,转侧变幻,意象极为奇异生动。对称的兽体、稳重的方形底座,构成了非常神秘的氛围。考古专家认为,这件木雕双头镇墓兽给人一种狰狞恐怖的感觉,是楚墓镇墓兽造型中最为怪诞、最为壮观的一件。 对此,华南美术学院教授皮道坚先生说,“鹿角的飞扬、兽体的灵动与方形基座沉实的体量感相互生发,显示出强大的动感和力度,让你真实地感受到这个虚构神怪的魔幻力量!”
这件来自荆州市天星观一号楚墓的诡异造物,以其"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形态,将我们引入楚文化那个神秘瑰丽的幽冥世界。
从出土的镇墓兽来看,形体有单头和双头之分,也有龙首与人面之分。墓主身份较高者雕刻精细,且为双头镇墓兽。身份低者,一般是雕刻简单的单头兽,有的甚至只是一个直立的木牌,但头上多插真鹿角。
其实,镇墓兽不仅仅只是楚墓里的典型器物,更是楚人关于生死、灵魂与宇宙的哲学宣言,在死亡的临界点上跳着一支震撼人心的生命之舞。
楚人尚鬼,好祀,崇巫,喜卜,事鬼敬神是楚人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由于楚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与中原明显不同,赋予了楚人自由浪漫、追求瑰丽新奇的审美趣味与创新意识,因此出土文物呈现出造型独创、飞扬恣肆的特点。其“造型多是动物合体、人兽合体、奇幻怪诞,充满神秘色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宏杰先生说,“因为富于想象力,楚国器物的造型,往往出奇制胜、出人意料。那飘逸流畅的线条、斑斓繁富的色彩、琦玮谲诡的造型,无不洋溢着生命的激情和清新的气息。”
正是根植于这种神秘“巫觋”的习俗文化,楚人创造出诡谲、绮丽、神秘、独特、充满巫术神话色彩的灵魂守护神——镇墓兽,将其立于墓侧,以护卫灵魂。
镇墓兽的美学价值,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造型语言上。与中原地区规整肃穆的青铜礼器不同,楚人的镇墓兽充满了原始巫术的狂野想象力。
鹿角作为镇墓兽最显著的视觉符号,其美学意义尤为深刻。在楚人的巫术思维中,鹿角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连接天地的"天线"。当考古人员在荆州雨台山发现156件头顶鹿角的镇墓兽时,看到的其实是楚人用艺术语言构建的"通天塔"。那些分叉的角枝,如同楚辞《招魂》中"四方之恶"的具象化表现,以狰狞对抗狰狞,用魔幻震慑魔幻。这种将恐怖转化为审美对象的能力,使楚艺术比中原礼器更多了一份原始的生命张力。从而印证了楚文化学者“楚人尚鬼崇巫,巫风炽烈,他们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娱神与娱己”的论断。
镇墓兽的思想价值,在于它承载了楚人独特的生死观。与中原文化"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传统不同,楚人相信"死不过是生的开始"。这种轮回观念通过镇墓兽得到完美诠释——它们不是简单的陪葬品,而是灵魂转场的守护者。
荆州博物馆展厅里的那件方座双头镇墓兽,两个背向的龙面象征着生死两界的对视,稳重的方形底座则暗示着阴阳的平衡。
楚人对"魍象食脑"的恐惧,实则是对灵魂完整性的终极关怀。《周礼》记载的方相氏驱鬼仪式,在楚地转化为镇墓兽的永恒守望。这种转变体现了楚文化将外来元素本土化的智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镇墓兽在战国中期数量激增,与楚国国势鼎盛时期吻合,说明其不仅是丧葬器物,更是楚民族精神力量的物质投射。当楚人将现实中的鹿角安装在想象中的神兽头上时,他们其实是在构建一个比现实世界更加"真实"的灵性世界。
除了镇墓兽,楚墓葬里还有类似的器物——虎座立凤,其基本造型为一只振翅欲飞的凤鸟,站立在卧虎的背上,鸟背上插着一对锐利的鹿角。造型独特别致,极具审美艺术价值。对此,华南美术学院教授皮道坚说,它“所展示的是一种在辽阔深邃空间里的运动和力量的美。它源于楚人所特具的不碍于物,不滞于心,无拘束,无挂碍的流观审美观照方式,体现着一种富于想象、充满生命激情、发扬踔厉的民族气质和文化精神”。
考古发掘证明,虎座立凤是仅见于荆州楚墓中特有的神器,是楚文化核心区域代表性器物,且为特大型漆木器,是楚国贵族用于趋吉避邪、导引魂灵升天的丧葬用器。看到这神奇怪诞的飞天神器,让人不禁联想到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故事。
在当代语境中,镇墓兽的价值已超越文物范畴。楚墓中用作丧葬的器类有镇墓兽、辟邪、虎座飞鸟、雕花苓床,等等,但最普遍和最有特征的器物则是镇墓兽和虎座飞鸟。如荆州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根雕漆辟邪,将虎首、蜥蜴、蝉、鸟等六种动物与植物形态熔于一炉,如同把整个自然界的生命力都压缩进69.5厘米的树根之中。这种"杂糅"的美学手法,与《山海经》中的造物逻辑一脉相承,展现出楚人对超自然力量的具象化追求。
2000多年后,那件马山根雕辟邪成为中国根雕协会的会标,暗示着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楚人"以丑为美"的审美勇气,对今天陷于标准化审美的艺术创作不啻为一剂良药。那些夸张变形的艺术处理,与现代表现主义、原始主义艺术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更深层的当代价值,在于镇墓兽与辟邪所体现的生态智慧。楚人将鹿、龙、人或虎、鸟、蝉等生灵融于一件器物,本质上是对自然生命链的崇拜。这种"万物有灵"的朴素生态观,对当今环境危机具有启示意义。当我们在荆州博物馆看到那件蝉翼轻敛的根雕辟邪时,仿佛听见楚人在提醒:人类从来不是自然的主宰,而只是生命循环中的一环。
每一座楚墓,都为我们呈现楚人独特的生命世界,每一件镇墓兽,似乎都隐藏着楚人独特的思想密码。
站在荆州博物馆彩绘木雕双头镇墓兽前,时间仿佛凝固,楚人不死的魂灵仿佛仍在鹿角枝头上跳跃。
这些诞生于生死临界点的艺术杰作,既是对死亡的凝视,更是对生命的礼赞。它们告诉我们:伟大的文明从不回避死亡这个终极命题,而是以惊人的创造力将其转化为永恒的艺术瞬间。
在这一意义上,每一尊镇墓兽都是楚人留给我们的一面镜子,照见生死,也照见永恒。
图源:湖北省荆州博物馆
更新时间:2025-04-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