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的陈佩斯用《戏台》书写了一场逆袭。
从资本撤资到观众力挺,这部被市场质疑的作品凭实力闯入暑期档,如今票房突破亿元大关。
这次,陈佩斯没有选择沉默,而是用一部电影告诉观众:好戏不怕晚场。
1
1984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在央视春晚凭借《吃面条》一夜爆红。
他那夸张的吃面动作,让无数观众笑到拍桌,也将他推向中国喜剧的巅峰。
《羊肉串》、《胡椒面》、《主角与配角》,一连串经典小品,成为几代人的共同的记忆。
然而1998年,《王爷与邮差》播出后,由于版权问题,他与央视合作中断。
这位喜剧天王的事业一度陷入低谷。
当时的陈佩斯已经44岁,他没有选择综艺捞金,也不愿接烂片赚钱,而是决定寻找一条更难却更纯粹的道路——话剧。
陈佩斯的转型并非一帆风顺。
离开春晚舞台后,他承包了万亩荒山。
白天在果园里挥锄锄草、研究嫁接技术,晒得满脸黝黑,像一个普通农夫。
夜晚,他又在台灯前写剧本,拿着笔描摹新的舞台梦。
这段经历,让他更懂得观众需要的是“真东西”,无论是喜剧还是人生,都必须真诚、接地气。
到了2001年,47岁的陈佩斯决定重新出发。
那时话剧在国内仍被视为“高雅艺术”,票房市场非常有限。
陈佩斯不顾劝阻,卖掉北京的房子,创办了“大道喜剧院”。
《托儿》作为陈佩斯的首部话剧,创作条件异常艰苦。
戏服是用旧床单改造,道具是果园里的破木箱和烂苹果。
资金有限,他甚至亲自上街拉横幅、贴广告,只为让更多人走进剧场。
从剧本打磨到舞台布景,陈佩斯都亲力亲为,一场场演出根据观众反馈不断修改。
全国40多个城市的巡演场场爆满,《托儿》让他从“小品明星”变成“话剧匠人”。
有了《托儿》的积累之后,他又带着《阳台》、《阿斗》、《老宅》、《戏台》等原创剧目巡演。
这些作品延续了“陈氏喜剧”风格:不靠低俗笑料,而是让观众在市井烟火中看见人生百态。
2
进入花甲之年,陈佩斯萌生了一个新想法:将话剧《戏台》搬上大银幕。
这个决定在投资人眼里简直是“冒险”,60多岁的主演,哪里有流量?
为这部电影筹备的8年里,他遭遇过五次撤资,总额超过6000万元。
有人冷嘲热讽:“一个60、70岁的老头演民国戏曲片,年轻人会买账吗?”
面对资金窘境,陈佩斯选择抵押北京的房产。
老搭档朱时茂也掏出自己的养老金支援,黄渤零片酬参演,据说他还垫付了150万道具费,全组演员费用不到800万。
戏比天大,钱算个“屁”。
这份团队的信任,源于陈佩斯多年积累的艺术口碑和人格魅力。
剧组虽然资金拮据,却没有在作品质量上妥协。
电影背景设置在1925年,场景复刻广和戏楼,道具讲究到连300名群演手中的戏单都做了历史复刻。
戏服由苏州老手艺人纯手工刺绣,一件戏服耗时三个月完成。
雨夜拍摄时,为了让雨滴密度和效果更真实,陈佩斯更是带队反复重拍20多次。
在表演上,这位71岁的老戏骨更是拒绝替身。
他亲自爬上10米高的水车,全身湿透坚持完成危险动作。
撞柱子的镜头中,他不借助安全气囊,直接把头撞在木桩上。
这种“玩命式”表演让年轻演员也不敢懈怠。
黄渤为了精准呈现角色动作,多次从两米高台翻摔,导致腰部旧伤再度恶化。
余少群因长时间头部被束紧拍摄京剧戏份,出现严重缺氧,几乎站立不稳。
陈佩斯为了防止演员意外,在片场特意备上了氧气瓶,随时应急。
影片制作精益求精,最终成品保留了话剧版的讽刺与深度。
侯喜亭那句“人家有枪,人家说了算”,是陈佩斯对创作自由的无声呐喊。
这份真诚,让不少观众在笑声中落泪。
3
原定7月17日上映的《戏台》,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排片困境”。
暑期档竞争激烈,姜文的《你行!你上!》、大鹏的《长安的荔枝》等多部大IP影片接连宣布同档期上映。
在资本眼中,这部由71岁老人主演的电影几乎没有胜算。
影院将《戏台》的排片从15%削减至5%,黄金时段被完全挤占,只能留在凌晨1点的冷门场次。
有影院经理甚至直言:“午夜场放这片子都嫌费电。”
面对压力,陈佩斯不得不发布视频向全国观众致歉,宣布影片延期一周到7月25日正式上映。
7月14日至20日,他开启了点映场,凭借口碑积累慢慢发酵。
点映初期票房仅14.3万元,不被看好,影院将其排在凌晨场,仅开放五个座位。
有经理甚至劝陈佩斯:“不如去直播带货。”
可现实像戏剧般反转。
点映第三天,数据蹿升至4836万,南京IMAX厅退票七成改播《戏台》,广州戏迷更是穿着整套戏曲服饰组团观影。
北京的大学生连刷三场,用掌声和笑声为这位老艺术家“撑场子”。
《戏台》五天上座率暴涨600%,达到92%,电影院连夜协调排片,将《戏台》的场次调回黄金时段。
豆瓣口碑也一路飙升至8.0分。
观众群体涵盖70后至00后,彻底打破了陈佩斯即“老年专属”的偏见。
有人感慨:“前半场笑到拍大腿,后半场捏着纸巾不敢哭出声,散场时妆花了。”
截至目前,《戏台》票房已超过1.8亿元,预测总票房将突破3.5亿。
这部电影的成功,重重打脸了那些只认流量的资方。
陈佩斯的坚持再次证明,观众并非盲目追星,他们也看得见真诚。
结语
陈佩斯的人生没有走捷径。
从春晚的笑声到话剧的掌声,再到《戏台》中的泪点,他用半生的坚持守住“戏比天大”。
《戏台》的逆袭,不仅是一部电影的胜利,更是对老一辈艺术家的崇高致敬。
参考资料
“笑着笑着就哭了”,《戏台》豆瓣评分8.0——映象网
《戏台》:笑着撕开伤口——大众日报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