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立冬,牢记老祖宗“4不”法则!藏阳养阴,为健康打好根基

“立冬一日,水冷三分”,翻看黄历,明日恰逢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您瞧那屋檐下的霜,摸上去扎手了;您感受那午后的日头,看着明晃晃,晒在背上却像温吞水——天地的阳气,从这一刻开始潜藏了。

老话常说:“立冬补冬,补嘴空”,但国学里藏的智慧可不止于吃。记住这“四不”法则,是把老祖宗的养藏之道,化进柴米油盐里。

第一不动:不动“元气之根”

这“不动”,不是让您躺着不动,而是劝您别扰动身体的“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讲:“冬三月,此谓闭藏……无扰乎阳。”这身体的阳气,就是人的“元气之根”,好比一盏灯的油,冬天就得把灯芯捻小些,让火苗稳稳地烧,不能胡乱拨弄。

您看那有经验的老农,冬天绝不深翻土地,怕伤了植物的根。咱们身体里的“根”,就在腰肾这一片。所以入冬后,那些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好比在寒冬腊月里硬要“翻土”,最是耗损元气。咱们要学那打太极、站桩、慢走,让气血和缓地流动,这才是“猫冬”的正理。古人养生,讲究“冬练三九”,练的是内敛的静功,而非外泄的猛劲。

第二不露:不露“三处关窍”

“不露”,指的是护住身体最容易受邪风入侵的三大关窍:脖颈、腰腹、脚踝。

《老老恒言》中有叮嘱:“冬夜卧,勿覆其头,得长寿”,但必“避风寒,谨护腰腹”。这好比一间屋子,门窗得关严实了,贼风才进不来。咱们的脖颈后面有“风池”、“风府”穴,腰为肾之府,脚踝更是三阴经交汇之处,这些地方若受了寒,就如同给病邪开了后门。

咱们国学讲究“象天法地”,您看冬天动物都知道把脑袋缩进洞穴,咱们也得把围巾系上,高腰裤穿好,袜子裹住脚踝。尤其家里有老人的,常念叨“寒从脚下起”,睡前用艾草泡泡脚,把“风邪”挡在门外,一冬都安生。

第三不泄:不泄“精神内守”

这“不泄”,泄的不是汗水,而是我们的“神”。现代人总觉得累,不一定是身体累,是心神耗得太多了。《内经》开篇就告诫:“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冬天万物闭藏,人的精神情绪也该趋于宁静。

您想想,是不是冬天跟人吵一架,比夏天更伤元气?夜里捧着手机刷到凌晨,比干一天农活还疲惫?这就是在“泄神”。国学智慧教我们“冬藏神”,要像存钱一样存着自己的精神。少些无谓的争辩,少些浮华的应酬,晚上早点熄灯,学着静坐片刻,或者听听舒缓的古琴曲。把心神收回来,养得足足的,开春才有精神头去奋斗。

第四不争:不争“口舌是非”

最后一“不争”,是修养,更是智慧。不争口舌是非,不争一时长短。《菜根谭》里写得好:“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

冬天日照短,人的情绪本就容易低落,一家人窝在屋里,若再为些琐事争执,岂不是“窝里斗”,白白消耗自家的和气?这“和气”就是家庭的“阳气”。曾国藩家书中,屡次强调“和气致祥”,一个家庭冬天能和暖融融,来年必然顺遂。

老伴唠叨,听着便是;邻里闲话,一笑而过。把争强好胜的心放一放,围炉夜话,煮茶温书,这才应了立冬“收藏”的景,养得一家上下和睦安康。

结语

明日立冬,咱们也学学古人的智慧:元气不动,则根基稳固;关窍不露,则邪气不侵;精神不泄,则气血充盈;口舌不争,则家宅安宁。

把这“四不”记在心里,就是把老祖宗的养生之道,化成了护佑一家安康的“暖炉”。稳稳当当地度过这个冬天,养精蓄锐,待来年春风一吹,咱们才能精神抖擞,大展宏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7

标签:养生   立冬   老祖宗   根基   明日   法则   健康   冬天   精神   元气   阳气   口舌   脚踝   安康   身体   智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