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降雨增多,蚊虫逐渐活跃,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随之增加。近期,我国个别城市发生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引发广泛关注。日前,大同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做好防蚊灭蚊是关键。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通过被感染的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不会通过人与人直接接触传播。基孔肯雅热的地理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关,在非洲、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1至12天,通常3至7天,典型症状为突然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一般发热持续1至7天,常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症状;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发病后2至5天,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也没有针对性疫苗,做好防蚊灭蚊是关键。日常生活中,从源头减少蚊子孳生地,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定期清理家中的积水,定期倒空花盆托盘等容器里的积水,及时倾倒垃圾等。户外活动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物,在裸露皮肤处涂抹驱蚊剂,并减少在树荫、草丛等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
如果近期有赴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出行计划,要认真查看旅游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旅游提醒,学习相关预防知识,做好防蚊灭蚊准备;从流行地区返回后12天内,做好自身健康监测,出现相关症状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近期的旅行史,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记者:高 燕
责编:周建新 校对:菅雨婷
审核:邓 琳 监制:杨 刚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