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灵魂拷问”:我该进烤炉当燃料,还是该上餐桌当粮食?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文|陈雨霏

山东烟台一家烤肉店最近有点火,不是因为他们的肉特别香,而是因为他们用的燃料特别“金贵”——玉米。视频里,黄澄澄的玉米粒在炉火中噼啪作响,陪着肉片一起跳舞,店家还自豪地宣称:“别人用炭,我们用玉米,火更柔、烟更静,所以肉里会有一丝淡淡的甜。”其店长还称,该店一直是使用玉米做燃料,因为他们认为玉米更加环保、健康。

这话听着挺美,可网友们不买账了。一时间,评论区变成了大型“灵魂拷问”现场:玉米啊玉米,你到底是食物还是燃料?你这身价涨得够快啊,直接从粮食跨界到“新能源”了!

说起来,这已经不是玉米第一次“跳槽”当燃料了。从沈阳到大连,多家烤肉店都尝试过这条“金光大道”。每次出现,都能成功引爆舆论,让原本普普通通的玉米,一下子站上了粮食安全与商业创新的辩论台。

店家也是一肚子委屈:咱们用的有的是陈化粮,有的是从周边农户手里收的,价格还不低于市场价,既帮农民解决了问题,又找到了好燃料,这不是双赢吗?

这话有一定道理。如果真如店家所说,用的是不适合食用的陈化粮,那倒也算是“废物利用”。毕竟陈化粮因储存时间较长,不适合人吃,但作为燃料确实是个出路。再说帮助农民消化存粮,增加收入,也是善事一桩。

但问题没那么简单。咱们国家有14亿人口,每天一张开嘴就是天文数字的粮食消耗。玉米作为三大主粮之一,肩负着喂饱中国人、养肥中国家畜的重任。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到金灿灿的玉米被直接送进火炉,很多人心里咯噔一下,也是情有可原。

你想想,要是玉米会说话,它会不会也迷茫一下:“我这么努力长大,就是为了当柴火?”这感觉就像是让一个博士生去送外卖——不是说不可以,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从专业角度看,店家的说法不无道理。玉米作为生物质燃料,确实比传统木炭环保,燃烧后产生的污染物较少。而且他们强调使用量不大,收购价还不低,从商业逻辑上看,这波操作没毛病。

但换个角度,咱们的传统文化里,“民以食为天”五个字刻在骨子里。老一辈人经历过粮食短缺的年代,看不得任何可能浪费粮食的行为。这种情感记忆代代相传,形成了我们对粮食特有的敬畏感。

说白了,大家担心的不是那几粒玉米,而是这种行为背后可能传递的信号——当我们开始习惯用粮食当燃料,会不会有一天,在利益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好玉米也走上这条“不归路”?

政策层面其实已经给出了方向。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严格控制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这与2017年“适度发展粮食燃料乙醇”的提法形成鲜明对比。从“适度”到“严格”,说明国家在玉米用途上更加谨慎,粮食安全始终是第一位。

说到这里,我想起以前有个类似的争议——用粮食做化妆品。当时也引发过热议,后来行业发展出了用碎米、陈化粮等非食用原料的技术路线,既满足了产业需求,又不与人争食,算是找到了平衡点。

回到玉米烤肉这件事,或许我们不必急于站队,而是可以更理性地看待。如果店家确实只用陈化粮,并且量不大,那不妨宽容一些;但如果发现有使用好玉米做燃料的苗头,相关部门也该及时引导规范。

其实,这场争议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让平时不怎么关心农业的年轻人,也开始讨论起粮食安全、资源利用这些宏大议题。从这点看,这些“搞事情”的玉米,无形中成了粮食安全教育的“助教”。

下次当你看到烤肉店里的玉米粒时,不妨想一想:这颗小小的玉米,从田地到餐桌(或者到烤炉),它的旅程应该如何安排才最合理?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它值得我们思考。

粮食安全是永恒的底线,资源利用是发展的命题。烟台烤肉店的燃炉争议,提醒我们任何资源转化行为都需在规则框架内进行。唯有通过完善监管标准、引导技术创新、强化责任意识,才能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让每一粒粮食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守护好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美食   烤炉   餐桌   燃料   玉米   粮食   灵魂   店家   粮食安全   陈化粮   资源   乙醇   确实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