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里,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往来、随礼走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
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乔迁升职,大家随个礼,既是一份心意,也是维系感情的一种方式。
可老祖宗早就留下话儿:"礼有三不随,随了家不旺"。
这话乍一听有点玄乎,但你仔细琢磨琢磨,里面全是生活里的智慧。
今天我就来跟大家唠唠,哪三种礼千万不能随,就算你再不好意思,也得咬咬牙挺住。
我们随礼图什么?说白了,不就是图个你来我往,感情在这一来一回中越来越深嘛。
可要是遇到那种有去无回的礼,你就得好好掂量掂量了。
有去无回的礼,就是你满心欢喜地随了礼,可到自己这儿有事的时候,对方要么装聋作哑,要么找各种借口躲着,反正就是不回礼。
这种礼,随一次两次还行,要是老是你单方面付出,那感情就变了味儿。
就像《论语》里说的:"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尚往来,才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正道。
我们不是非要计较那点钱,而是这背后代表着对方有没有把我们当回事。
要是一段关系,总是我们在主动付出,对方却只知道索取,那又何必热脸贴冷屁股呢?
过日子,讲究的是个平衡。
我们家里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每一分都得花在刀刃上。
随礼随的是情分,不是义务。
对于那些有去无回的礼,你也没必要打肿脸充胖子。
还不如把这份心意留给那些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的人,这样你们之间的感情才会越来越深厚,日子也才能过得顺顺当当。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我们跟他们也就是见面打个招呼、寒暄两句的交情,根本没什么深入的交流和感情。
可偏偏遇到他们有事,就递来一张请帖,让我们随礼。
这时候,我们往往会觉得不好意思,不随吧,怕伤了面子;随吧,心里又实在不痛快。
但是我们得明白,感情这事儿,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培养的。
跟只有点头之交的人,平时连句话都没多说几句,突然让我们随礼,这礼随得有什么意义呢?
不过都是些表面上的虚情假意罢了。
就像古人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
真正的友情,不在于表面的客套和随礼,而在于内心的真诚和互相尊重。
我们真的没必要为了维持那点所谓的面子,去随那些可有可无的礼。
把时间和精力留给那些真正关心我们、我们也关心的人,跟他们多聚聚、多聊聊,感情才能越来越深。
对于点头之交的礼,你尽管大大方方地拒绝,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毕竟我们过日子,得为自己而活,千万别让那些无关紧要的人影响了我们的心情和生活。
如今的社会,总有一些人,为了收礼,变着法儿地搞出各种名目。
什么孩子满月、周岁、十岁生日,甚至还有什么乔迁二次宴、升职庆祝宴等等。
这些礼,说白了,就是借着由头来敛财。
我们得擦亮眼睛,别被这些花里胡哨的名目给迷惑了。
礼,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祝福,而不是一种交易。
如果对方只是为了收钱而办事儿,那这种礼随了不是浪费钱吗?
就像《礼记》里说的:"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的本质,是表达情感和尊重,而不是用来谋取利益的工具。
老百姓过日子,都得讲究个实在。
对于那些巧立名目的礼,你要勇敢地说 "不"。
别觉得不好意思,真正的朋友和亲人,不会因为我们不随这种礼而责怪我们。
相反,那些靠巧立名目收礼的人,我们更得离他们远点儿,免得被他们的歪风邪气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随礼是门学问,得讲究个分寸和原则。
有去无回的礼,伤了我们的情分;
点头之交的礼,没什么实际意义;
巧立名目的礼,更是变了味儿。
别为了面子而委屈了自己,也别为了所谓的人情而乱了自己的生活节奏。
我们普通人过日子就得实实在在,把心意留给那些真正值得的人,把精力放在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上。
这样,我们的日子才能越过越旺,越来越有滋味。
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更新时间:2025-04-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