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封休书逼死四个女人!70岁仍不忘纳妾,明朝清官海瑞的家族秘史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他铁面无私,但亲手逼死亲生女儿,他一生清廉,却换了九个女人,海瑞的家,干净得可怕。

休妻

海瑞第一次休妻,是因为她没生儿子,不是不孕,是“只”生了两个女儿。

许氏嫁给海瑞,是在他还在福建为官时,那时他刚刚崭露头角,一个刚正的官,一户清白的人家,婚事体面得很。

可三年后,她带着两个女儿离开了这个家,没有离书,没有陪嫁,只带走了一口旧箱子。

没人知道她去哪儿了,连女儿的名字,史书都没记住。

原因只有一个:她没生儿子。

不是海瑞自己说的,是他的母亲谢氏下的决定,谢老太太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于是,许氏被赶走。

海瑞没拦,他甚至没送。

许氏临走时,有过挣扎,传说她曾托人给李时珍捎信,想找药求子,没等药到,人就走了。

后来的海瑞,在《海瑞奏疏》中写满了“民之疾苦”“吏之贪婪”,可他从未写过一句“吾妻之去”。

他把她们从家谱里抹去。就像从来没来过。

第二任妻子潘氏,比第一位还要惨。

婚后不过一个月,被逐出家门,没有争吵,没有缘由,连潘家人都说“突如其来”。

传说她嫁过去那天,谢老太太就不高兴,嫌她太能说,说话不拐弯,回嘴快,谢氏认定:这个女人,管不住。

潘氏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她死的时候,还在打听海家的事,她曾写信回娘家:“他连我名字都没叫过。”

没有孩子,没有名分。她在海家的存在,从始至终,只是一个“过客”。

潘氏没死在海家,但死因写的是“心病”。

海瑞的第三任妻子王氏,熬了最久,也最惨,她给海瑞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死了。

不是病死,是夭折。

王氏崩溃过,她抱着孩子的尸体,一夜没松手,第二天起,疯疯癫癫。

谢氏说:“女子不可失仪。”海瑞说:“天命。”

没人说一句“她太可怜”,王氏病死那年,韩氏上吊了。

韩氏是王氏的妾,小妾自缢,正妻暴亡,两人死前都说“我不甘心”。

原因,没人查,王家没有追究,海瑞不提,王家便沉了。

一个人死了,可能是偶然;两个人死了,就成了命运;三个孩子也没了,才是诅咒。

纳妾

海瑞这一生,纳过四个妾。

一个在福建,一个在南京,一个无名,一个晚年七十岁纳的,叫邱氏。

四个妾,没有一个活得长,海瑞纳妾的理由,永远一个:为了香火。

他说:“我不是为情,是为义。”

第一位丘氏,嫁进门第三年就小产,之后郁郁寡欢,自请出家。

第二位韩氏,上吊前留下一封信,说:“妾为妾,不得死在炕上。”

第三位名字不详,据传是个寡妇改嫁,谢氏极不满,这个女人只在海家住了半年,便被送走,原因没人讲,连名字都没人留下。

最后一个,是在他七十岁时纳的。

叫邱氏,长得不美,听话,最重要的是年轻,那时他已经没有正妻了,谢氏也已去世,海瑞说:“为香火,不能不纳。”

她怀孕,很快生子,儿子三岁那年染病,高热不退,七日后死了。

这是他晚年唯一的亲子,也成了他最后的血脉。

《万历野获编》写得冷:“海公老而纳妾,得子而夭,哀哉。”

史书不提此事,没有《明史》的记录,也无《年谱》标注,可能是海瑞不愿被人知,也可能根本没人敢写。

你若问他为什么要纳妾,他只会说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但没人问他:若无后为大,为什么孩子一个个死?

香火断了,门第空了,最后海瑞死时,只有“两媵四仆”送葬。

清廉的海公,连棺材板都是借的。

吃饼

她五岁,饿死在自家屋里,因为吃了一块饼,不是偷,是别人给的。

仆人叫阿福,是王氏带过来的旧人,那天他路过院子,看她蹲在墙角啃指甲,脸色发青。

他掏出一块刚从厨房拿的饼,蹲下来问她饿不饿,她没说话,只是点头。

他递过去,她接了,她吃了。

那是腊月二十三,灶神上天的日子,家中不设宴,但厨房照常备食,饼是供完神、下祭后的“边角”,没人在意它。

除了一个人,谢氏。

谢老太太坐在后堂,见到那口饼从小女孩手里掰开的瞬间,脸色就冷了。

她没发火,只是让人把阿福叫走,鞭了十下,然后把女儿带去厅前,站了一个时辰。

她问:“谁给的?”女孩不敢答,只说:“我饿。”

谢氏没有再问,也没有训斥,只是淡淡一句话:未嫁之女,食人之食,即许人之亲。

她又说:“此女无教。”

当天晚上,厨房没她的饭,没人敢问,王氏想送点粥,被谢氏拦下,海瑞不在家,外出访友。

第二天,海瑞回来了,知道了整件事。

他问:“她说了什么?”

谢氏答:“她说饿。”海瑞皱了一下眉,但没说话。

他没有改判,甚至没去看她一眼,只说了一句:“教之。”从那天起,她就被“教”。

断食七日,期间不许说话,不许睡床,不许出院,房门不锁,但门外放了炉灰线,若踩断,视为“忤逆”,加罚。

王氏偷偷递过一块干馍,被谢氏撞见,那天她被打了三鞭,海瑞在场,没吭声。

女儿不哭了,从第四天起,她安静得像一件物什。

第五天,她趴在床脚一整夜,身上盖的是旧袍子,半截露在外头,南京那年冬,冷得早,冻得狠。

第七天早上,婢女推门进去,她已经不动了,脸色青白,嘴唇发紫,手上还握着那块饼的纸屑。

王氏崩溃,她冲到厅前,跪下质问海瑞:“你让她死的!”

海瑞只看着她,什么也没说。

谢氏倒是说了:“自作自受。”

这一年,王氏开始神志不清,她后来死于“寒疾”,很多人说是疯病。

阿福被赶出家门,没有通报官府,也没有赔钱,海家说,他“以下犯上,越矩扰主。”

那块饼,是甜口的,红糖加胡麻做底,蒸得不太熟,但香味足,是那个冬天里少见的味道。

后来没人再提那个女孩的名字。也没人知道她叫什么。

《见只编》写得轻描淡写,只说“海公戒女以礼,绝食而死”,字数不多,但冷得刺骨。

《万历野获编》引此事,说得更直:“食饼未请,饥而死。”

后人评论,说这事“太冷,太不可信”,但没有人敢断言它是假的。

因为那年正月,南京兵部户籍记录上,有“海家内女,年五,殁,未立名。”

她死得无名,无字,无碑,只剩一块饼,一段禁言,一个不准碰食的家规。

家规

这个家,从来不是温暖的。

谢氏是这个家真正的主心骨,海瑞的母亲,也是整个家庭的纪律制定者。

她信佛,但更信礼,她敬天,但不容情,海瑞从小怕她,也听她,所有的家事,都由她说了算。

娶谁、休谁、纳谁,都要过她那一关。

许氏被休,是因为“无子”;潘氏被赶,是因为“回嘴”;韩氏自杀,是因为“不得宠”;王氏死时,谢氏只说:“命也。”

海瑞呢?

他记得母亲的话,也记得《孝经》,他从不反抗,他说:“母命不可违。”

他奉母为天,他妻妾如草,别人敬他“廉”,家里人怕他“冷”。

他不是家长,是执法官。

他规定:儿子三岁学书,五岁背《礼记》,若懈怠,戒饭。

他要求:家中不设妾寝与主寝同屋,不可越矩。

他主张:女子不可直视男子,不可轻言笑,不可他人馈赠,不可单独出门。

这些家规,在他未成名前就立下,到他做了官,更加严格。

他清廉,确实清廉,他一生拒贿,衣不解寒,饭不求饱,可与此同时,他娶过三妻,纳了四妾。

聘礼、嫁妆、改嫁金、葬礼银、抚恤银,全要钱。

从哪儿来?史料没写,但有人讽他:“居家九娶,而以清自矜。”

这句话,是明代文人房寰写的,他曾是海瑞下属,写这句话时,已辞官多年。

他的意思很简单:你家都娶九次了,你还说你清廉?

清,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干净,因为这个家,不脏,但不暖。

他到底是“廉”?还是“冷”?

没人知道,但我们知道他死时,没人陪葬,无子承业,无女守孝。

只有“两媵四仆”,在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休书   明朝   家规   清官   清廉   南京   香火   秘史   老太太   儿子   说话   女儿   名字   家族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