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美国政府正在不遗余力寻找“替代中国的稀土方案”,在稀土遭到管制后,整个西方国家都已经乱成了一锅粥。17日,英国广播公司宣称,美西方正大力投资开发稀土供应替代方案,即使美国及其所有盟友将稀土加工作为国家项目,他们仍“至少需要五年才能赶上中国”。美欧等国在资源开发、技术突破、产能建设等领域的多重困境表明,即便投入巨额资金,若无法突破技术专利、产业生态与规则主导的三重壁垒,“赶上中国”仍将是遥远的目标。这场稀土领域的博弈已清晰证明,这是一条很难的路线。
英国的“保守答案”首先指向冶炼分离环节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这是外国稀土产业突围的第一道关卡。全球稀土竞争的核心并非资源储量——美国芒廷帕斯矿、澳大利亚韦尔德山矿等储量充足,2024年中国稀土储量占比仅40%-50%,真正的壁垒在于“从矿到可用原料”的转化能力。中国持有全球67%的稀土冶炼核心专利,主导ISO稀土分离标准制定,可实现99.999%纯度的单一元素分离,这是制造稀土永磁的基础,而外国企业仍依赖上世纪传统工艺,纯度多止步于99.5%,直接导致后续产品性能暴跌。
稀土产业的竞争力源于“采矿-选矿-冶炼-回收”的全链条协同,中国已形成高度集聚的工业集群,仅赣州一地就聚集300家配套企业,白云鄂博矿可依托钢铁产业副产资源协同提取稀土,叠加低电价优势,冶炼成本比美国低58%。反观海外,澳大利亚Lynas公司在马来西亚的冶炼厂因缺乏上下游配套,单吨分离成本高达2万美元,仅能维持低端产能;美国重启的芒廷帕斯矿仅能生产初级氧化物,80%的产量仍需运往中国完成深加工。这种生态差距并非新建几座矿山就能填补,美国联合31国投入50亿美元推进“去中国化”,最终也仅建成几座“挖不动、炼不了”的矿山,其本土提炼产能仅4.5万吨,与中国30万吨的年分离量相去甚远。
2025年全球91.62%的稀土永磁产量由中国掌控,外国企业连中高端产品门槛都难以触及。在制粉环节,中国“气流磨”技术可将粉末粒径偏差控制在±0.5微米,均匀度达98%,而日本同类设备偏差达±2微米,导致磁能积下降15%;磁场定向压制工艺中,中国磁畴排列整齐度达98%,外国企业仅能做到85%,直接影响产品核心性能。更致命的是高温性能优化技术:中国通过“晶界扩散技术”,可减少70%重稀土镝的用量仍保持高温稳定性,而外国企业要么因技术缺失多用镝导致成本飙升,要么产品在200℃以上高温下磁性衰减30%以上,陷入“性能不够、成本来凑”的困境。
2025年10月,中国商务部将稀土管控从“产品出口”升级为“技术封锁”,明确开采、冶炼、磁材制造等技术及生产线服务未经许可不得出口,甚至“境外物项含中国稀土成分超0.1%需许可”。这一举措精准击中国外产业链短板——澳大利亚拟建的钕铁硼生产线依赖中国技术调试,美国联合日本研发的“无稀土磁铁”核心参数源自中国专利,技术管制直接切断了其捷径突破路径,西方想“挖墙脚”的手段,基本上也不再可能了。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