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升西降(16)从盐铁论谈起

中国经济治理的传统是重农抑商,这是王朝政治体系崩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归根结底所谓周期律,本质上都是经济问题。显然这里我说的不是个人,张三李四谁当皇帝,或者是什么君君臣臣子子父父,各种尔虞我诈相爱相杀,这些东西本质来说不都是利益问题吗?或者是因为利益问题导致的制度性死结,到了权力交接的时候,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逼着他们就要造反。中国的历史著作绝大多,都是彼此弯弓月,没有系统的总结,打打杀杀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如盐铁论中的重农抑商观点,原文如下:

文学说:“在下听闻治理百姓之道,在于预防纵欲放荡的产生原因,广布道德的开端,抑制工商业末利,宣传仁义之道,不以利益教化百姓,然后王道教化就可以兴盛,民间风俗就可以好转了。(注:人是经济动物,供求关系是经济基础,宣传仁义不等于有饭吃,不等于满足有效需求,抑制工商业发展,则是直接打击经济的交易流通,最后所谓的王道教化,不过是愚民政策,如果把百姓的有效需求,说成是纵欲放荡,这就搞笑了,谁不想发家致富?不想过上好日子?欲望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怎么引导。)

如今各郡县和诸侯国都有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均输官署(好比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资部、物资局),与百姓争利。(这样会)消散百姓淳朴忠厚的本质,形成贪婪卑鄙的风气。导致百姓从事农业的人减少,追逐工商业末利的人增多。

表面繁荣则本质衰退,工商业兴盛则农业受损。工商业兴盛则百姓淫佚奢侈,农业兴盛则百姓诚实忠厚。百姓忠厚则财用充足,百姓奢侈则饥寒产生。所以希望罢免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均输官署,以便促进农业,抑制工商业。从广利农业的角度来说,是妥当的。”(注:任何支柱产业都会形成吸虹效应,比如房地产,财富效应集中,自然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我们要回答的问题,要抓住的本质是,什么是支柱产业?一个国家是否需要?所谓支柱产业必须要符合最基础的两条:1、产业链长就业门槛低。能够充分带动就业,增加多大数人的工资性收入。2、所谓支柱,那就是要具备保值增值的功能,并且投资门槛低。如此才能增加大多数人的财产性收入,使得工资性收入的盈余能够保值增值,如此才能形成财富的积累。)

(注:如果够这两条标准,国家是不是就需要支柱性产业?而且根据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的不同,不是所有国家都具备支柱性产业这个条件的,比如,搞城镇化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古人认知错谬的地方在于,把经济活动中的不同产业对立起来看待问题,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对即错。这种思路的人,就是放在当代也很普遍,脑子基本是水多的人。拿现代的话来说,工商业是农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自然经济产物,如果粮食都极其的缺乏,人们需要用粮食来酿酒吗?)

(注:如果说我用现代人的认知,来谈论古人认知的局限性是欺负他们。那我们就用最古代,最朴素的观点来说明问题。在铁器产生之前,农业工具用什么?人力、石器、骨器、畜力、木器、青铜器、铁器。虽然,西汉时期铁器作为军用物资,农业是很少应用的。但古人只要学点历史,根本就不难判断,一路发展过来,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是先进了?还是落后了?只要不傻应该不难判断吧?如果没工业的发明制造生产,商业的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交易流通。是不是种地的人们,还在用人力与石器耕种呢?)

总结:盐铁论中闹出笑话,不是古人太笨,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政策制定者们,居于庙堂之上,远离人间烟火,本身就骄奢淫逸的很,已经严重的脱离群众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子曰:术业有专攻。他们的心思认知,都放在玩政治上了,根本就不具备领导具体事物的能力,所以,必然就造成闭门造车。

当代也是如此,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好多的政策制定者,都是所谓的课本知识,在象牙塔中的精英们纸上谈兵,大笔一挥几个人就研究出来个政策,然后就向下实施,这个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官署   铁器   忠厚   工商业   支柱产业   兴盛   认知   古人   百姓   农业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