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不到,已有3个亿万富豪传来死讯,有人曾让李嘉诚损失165亿

近期美国的关税制裁席卷全球,全球的贸易秩序被打乱,随着中美的贸易摩擦升级,不少行业人士都担忧不已,很多商业大佬也在通过各种方式,规避关税带来的金融风险。

然而这边“关税风暴”还未平息,国内的商界就接连传出噩耗。

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曾经在商界有所建树的企业家、富豪们,就相继被报道出了离世的消息,让不少国人都为之惋惜,他们都有谁呢?

«——【·“双李”恩怨落下帷幕·】——»

香港商界,近日被一片哀伤的氛围所笼罩。3 月 17 日,商业巨擘李兆基安详地告别了尘世,享年 97 岁。

在香港的商业版图中,李兆基的名字与李嘉诚一样,如雷贯耳,被尊称为“四叔”的他,当年确实是压了终身对手李嘉诚一头,让其怒亏165亿。

1958年,当时香港楼市被英资垄断,30岁的李兆基与郭得胜、冯景禧三人创新推出"分层出售、分期付款"的销售模式。

在九龙太子道首个项目中,他们将整栋楼拆分成单元出售,首付仅需20%,这个破天荒的举措让普通市民也能置业,项目开盘当日即售罄。

1975年,李兆基自立门户成立恒基兆业。他独具慧眼,专门收购市区旧楼地皮。

在湾仔庄士敦道项目中,他耗时三年逐户谈判,最终整合出完整地块,建成后溢价达5倍。这种"旧楼重建"模式成为恒基的制胜法宝。

1993年的美丽华酒店收购战堪称经典。李嘉诚的长实计划斥资200亿港元收购后重建,但李兆基联合中信泰富,提出保留酒店品牌的改造方案。

最终以每股17港元、总价89亿港元胜出,让长实错失重建利润。据汇丰分析师估算,这次交锋令李嘉诚潜在损失达165亿港元。

2019 年,李兆基选择从忙碌的商业一线退休,但仍保留着新鸿基副主席的职位,直至 2020 年,才彻底告别商界。

与热衷于资本运作的李嘉诚不同,李兆基始终将目光聚焦于实业投资,他深知实业对于经济发展的根基作用。

在内地,他的慈善捐款累计超过 50 亿港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他所设立的 “李兆基基金”,如同温暖的阳光,长期资助着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

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北大李兆基人文学苑等,都是他公益善举的见证,为无数人带来了希望与改变。

如今,李兆基虽然离去,但他留下的商业传奇,传承着一种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奋勇前行。

«——【·菲律宾华商的噩耗·】——»

4 月,华人钢铁大王郭从愿遭绑架撕票的消息,让整个菲律宾都沉浸在震惊与悲痛之中。

3月29日晚,郭从愿在布拉干省参加完一场华人商会餐会后,在准备返程之时失踪。

绑匪在次日凌晨联系家属,索要2亿比索(约合2680万人民币)赎金,并威胁“不交钱就撕票”。

家属迅速筹集资金,于4月1日交付赎金。然而,4月3日,警方在布拉干省偏僻的甘蔗田里发现两具遗体——除了郭从愿,还有他的司机。

法医报告显示,两人均死于窒息,且身上有严重殴打痕迹。

郭从愿1957年生于福建永春一个贫困农家,1985年怀揣仅有的500美元远赴菲律宾谋生。

他最初在同乡的钢铁厂当搬运工,每天工作12小时,靠着勤奋和商业头脑,逐步晋升为经理。

1990年,他创办Elison Steel,从废钢贸易起家,逐步建立起涵盖矿业、地产、餐饮的庞大商业帝国,成为菲律宾钢铁行业巨头。

尽管在海外发迹,郭从愿始终不忘家乡。他累计为永春捐资超2000万元,修建村道、资助学校,并设立教育基金。

2023年,他还捐资500万元用于永春医院扩建。他生前最后一条朋友圈(3月28日)仍在为两国商业交流奔走呼吁。

这起恶性绑架案暴露了菲律宾治安的严峻现实。华人社群呼吁加强安保措施,而郭从愿的悲剧,无疑为海外经商的安全问题敲响警钟。

«——【·土豆大王陨落·】——»

4月1日,71岁的希森集团董事长梁希森因病去世。这位曾放言"要让土豆成为中国第五大主粮"的农民企业家,带着未完成的梦想离开人世。

2001年,身家数亿的梁希森已是山东乐陵知名的地产商,靠承包建筑工程积累了巨额财富。

然而,一次偶然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带女儿吃肯德基时,他发现中国市场上的薯条土豆全部依赖进口,一颗种子竟要0.5欧元(约4元人民币)。

"中国人连土豆都要靠外国?"这个发现让他夜不能寐。尽管只有小学文化,他毅然决定转型农业,投入全部身家研究马铃薯育种。

同行嘲笑他"土豪烧钱玩农业",家人劝他谨慎,但他铁了心:"我这辈子就干这一件事!"

2007年,他收购濒临破产的北京中联宏业马铃薯科技公司,组建科研团队,在内蒙古商都县建立705座温室大棚,开始漫长的育种实验。

由于马铃薯育种周期长、投入大,他的资金很快耗尽,最困难时负债超20亿元,从"亿万富翁"沦为"亿万负翁"。

2015年,他培育的"希森6号"横空出世,单产9.58吨/亩,打破世界纪录。

此后,该品种在全国推广3000万亩,使中国马铃薯单产提高30%,彻底打破荷兰、美国种薯的垄断。

2023年,他研发的"希森77号"专用薯条品种成功上市,终于圆了"让中国人吃上国产薯条"的梦。

这些年,梁希森的工厂已能批量生产土豆馒头、土豆面条。他甚至在山东建立全球最大马铃薯组培中心,年产优质种薯8亿粒,占全国需求量的1/3,产品远销欧洲、东南亚。

直到生命最后时刻,他仍惦记着太空育种实验,叮嘱团队:"一定要让中国土豆在太空站发芽!"

梁希森用24年时间,从一个建筑商变成"中国土豆之父"。他的离世,不仅是一位企业家的谢幕,更是一位农业理想主义者的退场。

而他未竟的事业,正等待后来者继续书写。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永春   菲律宾   死讯   薯条   马铃薯   香港   港元   关税   商界   土豆   损失   亿万富豪   商业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