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京东“造车”的新闻,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纳闷:这天天给咱们送快递、卖家电的京东,咋突然要干造车这么大的事儿?
毕竟汽车不是手机、冰箱,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跟电商平台八竿子打不着啊。
再看网上的讨论,有人说“京东这是跟风小米、华为,想分新能源汽车的蛋糕”,也有人质疑“从卖东西跨到造汽车,步子也迈得太大了”。
但真相其实跟咱们想的完全不一样——京东根本没打算自己造车,它这是借着“造车”的由头,在汽车圈布了一盘早就准备好的大棋。
要搞懂这事儿,得先把时间线理清楚,咱们就从10月中旬那波热闹说起。
10月14号,京东双十一发布会开得正热闹,突然扔出个大新闻:要联合广汽集团、宁德时代,在双十一期间推出一款新车。
消息里还说,10月底就内部测试,11月初正式发布,听得人心里痒痒的。
你想想,广汽是国内老牌车企,造了几十年车,经验没的说;宁德时代更不用说,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电池厂商,电动车的“心脏”全靠它。
这俩巨头再加上京东,三方联手,任谁看都觉得“京东这是要正经造车了”。
果不其然,第二天(10月15号),长安汽车又跟宁德时代、京东搞了集团级战略签约,长安也是汽车圈的老大哥,这一下更坐实了“京东要深度扎进汽车行业”的猜测。
到了10月16号,京东物流又跟小鹏汽车深化合作,三天连牵四大汽车行业巨头,全网都炸了,媒体直接喊“京东造车实锤!”
更让人期待的是,京东后来还补了细节:这款车叫“国民好车”,要在安全性、续航、补能、价格上给老百姓惊喜,而且只在京东平台限量卖——从看车、选配置、下单到预约试驾,全在京东App上搞定,不用跑4S店。
就在大家都等着看“京东牌汽车”长啥样时,京东突然出来澄清了:“别误会,我们不造车!”官方说,京东确实深度参与了新车,但不负责生产制造,不建工厂、不开生产线,所以不会有“京东牌”汽车。
这反转来得有点快,但仔细一想就懂了:京东不是要当“汽车厂商”,而是要做个不一样的角色。
既然京东不造车,那这三方合作到底是咋回事?其实就是“强强联合,各干各的强项”,咱们普通人能一眼看明白:
1.广汽是老本行——造汽车。它有现成的生产线、造车技术和经验,以前还帮蔚来代工过,按需造车的活儿早就练熟了。这次就是把设计图变成实体车,保证车结实、安全、好开,相当于“生产厂长”。
2.宁德时代的强项是电池,给这款车提供最核心的电池部件。更关键的是,它还带了“巧克力换电”技术——以后开车没电了,不用等充电,直接换块电池就走,解决了咱们最头疼的“充电慢、续航焦虑”问题。同时,宁德时代还有个“宁家服务”,专门做电动车售后,尤其是电池保养维修,把后续的能源服务也包了。
3.京东的角色最特别,总结下来就两件事:帮车企搞懂“老百姓想要啥车”,再帮老百姓“方便买车、省心用车”。
京东手里有近8亿用户的消费数据,比谁都清楚咱们喜欢啥样的车——比如年轻人想要便宜点、好停车的,家庭用户在意空间和安全,能接受的价格大概在多少。
它把这些需求直接告诉广汽,广汽造出来的车就不会“脱离市场”,比如这次新车可能定位10万左右,就是瞄准了大众消费群体。
这其实是京东的老本行——做平台、搞销售。
但这次不一样,是“独家销售”:车只能在京东买,而且可能搞“以租代购”——不用一次性付十几万,按月租车就能开走,跟分期买手机似的,降低了咱们买车的门槛。
以前在网上买不了车,一是怕不放心,二是嫌麻烦,京东这次就是要把“买汽车”变得跟“买家电”一样简单。
这也是京东早有准备的——现在全国有超过3000家“京东养车”线下店,以后从京东买了车,换轮胎、做保养、维修都能去这些店;车上需要配件,直接在京东App下单,京东物流送上门。
从买车到用车、养车,甚至以后换车,京东想把“一站式服务”做到底。
简单说,三方就是“广汽造好车,宁德供好电,京东服务好老百姓”,谁也不抢谁的活儿,却把整个“造车-卖车-用车”的链条串起来了。
可能有人会问:京东咋突然就懂汽车了?其实它盯汽车行业不是一天两天,从2010年就开始布局,算下来已经15年了:
2010年,京东就成立了汽车采销事业部,从卖导航、轮胎这些小配件开始,慢慢攒了全品类的汽车配件数据库,摸透了车主的“用车需求”;
2015年,刘强东还以个人身份投资了蔚来汽车——当时蔚来刚起步,李斌跟他聊了15分钟,他就决定投资,可见早就看好新能源汽车赛道;
2018年,京东开始在网上卖整车,尝试“汽车电商”,但那时候车企不配合,线上卖车太麻烦,没做起来;
2021年,京东专门成立“汽车事业部”,把汽车业务当成重点来抓;
2022年,大力开“京东养车”线下店,把服务从线上延伸到线下,解决“线上买车、线下没人管”的问题;
2023年,汽车事业部独立运营,正式提出“买、配、养、用、换”全链条服务战略——也就是说,从你想买车到以后换车,京东都想管。
这次跟广汽、宁德时代的合作,其实是京东15年布局的“集中爆发”。
它早就把“卖车、养车”的链条搭好了,就缺一款能完美融入这个链条的“战略车型”——通过这款车,把数据优势、销售渠道、线下服务全串起来,形成一个闭环。
要是以为京东想靠卖车赚钱,那可就太小看它了。
汽车是“引子”,它真正盯着的是三个更赚钱的生意,咱们普通人也能看懂:
第一:汽车金融——赚“分期利息+车险佣金”
常逛京东的人都知道“京东白条”,买手机、家电能分期,这次卖车也一样。一辆车均价15万,要是用白条分期3年,年化利率5%,光利息京东就能赚1.125万;另外,京东还能推“京东车险”,每卖一份就能赚佣金。卖一辆车的金融收入,比卖几十台手机还多,这才是赚钱的狠角色。
第二:汽车物流——赚“配件+新车运输的钱”
京东物流的优势是“快、准”,下单能精确到“明天上午9-11点送货”。这次合作,不管是汽车配件,还是新车运输,都能靠京东物流搞定——比如你在京东买个车配件,第二天就能到;新车从广汽工厂运到你手里,京东物流也能安排得明明白白。
第三:汽车售后——赚“养车+电池维保的钱”
京东养车已经有3000多家线下店,加上宁德时代的“宁家服务”,以后车主的保养、维修、电池维护,都能在这个网络里搞定。汽车售后是个3000亿市值的大市场,京东早就想分一杯羹,这次合作正好把这块业务盘活了。
而且京东还有个“后手”:要是这次车卖得好,它可以从“独家销售”升级成“联合品牌”,甚至以后自己搞个汽车品牌;要是卖得一般,也不亏。
这就是“进可攻、退可守”。
现在网上有个说法:“汽车行业卷到卖一辆亏一辆,下半场都来了,京东这时候入局太晚了。”但咱们普通人想想就知道,这是“伪概念”。
以前车企拼的是“造好车”,比谁的性能好、配置高;现在拼的是“造好生态”——比如特斯拉,卖车只是入口,靠FSD订阅、超级充电赚钱;比如比亚迪,靠全产业链压成本,才能打价格战。
京东不是跟车企“内卷造同款车”,而是开了个“新赛道”:不造汽车,只做“连接车企和老百姓的服务平台”,让买车用车更简单。
就像当年京东不跟小卖部抢生意,而是做电商平台一样,这次也是换了个角度切入,根本不存在“晚不晚”的问题。
咱们普通人以后再看到“某企业跨界造车”,别着急下判断,先想想“它到底想干啥”:是真要造汽车,还是像京东这样,借汽车做别的生意?
京东这次“不造车”的操作,不止是凑热闹。
它盯的不是“造一辆车赚多少钱”,而是“通过汽车,把金融、物流、售后的长期钱赚到手”,同时帮车企提高效率,帮老百姓省事,这是个多赢的事儿。
至于最后成不成,现在还不好说,但至少京东让咱们看到了一种新可能:以后买汽车,或许真能像买手机一样,在网上看好、下单,线下省心用,不用再跟4S店磨嘴皮子、跑断腿。
这对咱们普通人来说,总归是件好事。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