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从建功立业的谋臣到家财万贯的巨商,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春秋末期,是中华民族思想史上熠熠生辉的时代,这个时代是自由的,人性是张扬的,活跃着老子、孔子、孙子、管子、齐桓公等思想巨匠或政治领袖。

而范蠡也活跃在这一时期,堪称旷世奇才,辅助越王勾践,完成“兴越灭吴”的霸业,创立经济思想,谱写了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辉煌。

那么,范蠡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范蠡生平

范蠡,字少伯,自号陶朱公,别名鸱夷子皮,生于公元前536年,逝于公元前448年,著有《陶朱公生意经》《卢氏本草经》《计然篇》,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经济学家、实业家。

范蠡是春秋楚国宛人,出生贫贱卑微,但他并没有因贫穷卑贱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努力向学,拜正宗的老子之学传人计然为师,学得了经天纬地的本领。

但天才范蠡性格独特张扬,不愿与俗共舞,狂放之名人尽皆知,所以一直不得志。

公元前506年,文种被委派担任楚国宛邑的县长。随着文种的到来,范蠡迎来了人生的机运。

文种是一位智谋超凡、心怀远志的政治家,他没有听信关于范蠡疯癫成性的传闻,反而认为他是贤达之人,只因他特立独行、大智若愚,才被人毁誉为狂傲之徒。

文种亲自登门拜会范蠡,对范蠡以礼交之,赢得范蠡以诚相待,二人成为知己至交。史料记载,楚国在楚庄王后盛极而衰,国家开始走向衰败。

公元前506年,即范蠡和文种相遇相知这一年,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鼓动吴王阖闾发兵攻楚,之后与孙武带兵攻入楚都郢城。

国家危难之际,范蠡和文种心系国家安危,想解楚国之危局。解困之策即“霸越抑吴”,于是他们走上了迂回救楚的道路,范蠡协同文种弃楚入越。

范蠡在越尽心辅助越王勾践,甚至随同勾践入吴为奴三年,苦身勠力,帮助勾践苦心谋划20余年,最终完成“兴越灭吴”的霸业,成就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破吴后,勾践举行庆功宴会,宴会上演奏的《表功曲》出现赞美范蠡和文种之词,群臣欢声笑语,唯独勾践落寞不欢,范蠡立刻明白自己功高盖主了。

《太平御览·计然传》记载了范蠡的老师计然多年前对他的忠告:“尝南游越,范蠡请见越王,计然曰:‘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

范蠡知道越王勾践的为人,当即辞去职务,《越绝书》记载:“范子已告越王,立志入海。”

随后,范蠡远走隐退,开始从事当时社会的贱业——经商,并成为商界传奇,他创立的经济思想谱写了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辉煌。

范蠡经济伦理思想

(一)重农不抑末,农末俱利,平粜齐物

春秋时期,社会农商政策的主流是重农轻末,而范蠡看到了商业活动推动国富民强的潜力。所以,范蠡虽高度重视农耕,但不抑末,坚持农末俱利,商贾兴越。

在范蠡定下的“农末俱利”思想的指导下,在文种等人的勠力经营下,越国的商业获得巨大发展,“就《越绝书》的记载统计就有:纺织业、冶铸业、造船业、养殖业、采伐业、盐业”。

《越绝书》记载,越国的商品主要有粮食、船舶、麻、木材、葛制品等,越国的商品经济已经实现规模化经营。

为了达到“农末俱利”,实现经济强越,范蠡还制定了宏观调控市场价格的政策。《史记·货殖列传》载:“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谷价二十伤害农民的利益,谷价九十伤害商贾利益,谷价太低农民不愿再耕种土地,谷价太高会挫伤商人买卖粮食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应该将谷物的价格控制在三十到八十之间,这样农末都能获利。

范蠡认为,不能放任谷物价格任意波动,政府应该进行宏观调控,将粮食价格控制在合理区间,这样才能保护农民种粮和商人流通粮食的积极性,活跃越国市场经济。

范蠡不赞成由政府采取强制行政命令限价,而是采用平粜齐物的经济手段间接调控市场供需,使粮价自发浮动在合理范围。“平粜”即平价出售,“齐物”即调整物价。

就是当市场谷价太低时,政府就以高出市场的价格收购;当市场谷价太高时,政府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抛粮,以贵卖贱买的方式实现“平抑物价”,这样可使农末俱利。

并且,能培育出物流畅通的商品粮市场,国家在经济活动中也能获利。“平粜齐物”繁荣了越国经济,提高了其综合国力。

《史记·货殖列传》云:“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范蠡懂得市场价格的起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提出物价贵时,要立即抛售,如丢弃粪土一样毫不吝惜;物价低时,要如拾取珠玉一样,立即买进。

他首开认识价值规律之先河,提出“物价贵贱随供求关系变化”的理论,其“重农不抑末,农末俱利,平粜齐物”的经济思想利国利民,并且这一经济思想是先进的,是超越时代的。

(二)与时逐利

《史记·货殖列传》云:“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意思是旱则备船以防涝,涝时备车以防旱,事物都是这样的道理。

范蠡意在要求人们根据市场行情提前预判价格起伏,及时做好“贱入贵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云:“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范蠡在经济活动中通过货物供求关系的变化预测市场价格,在社会对某货物需求量较小时,即贱价买进存储,等待供需关系发生变化,社会对该货物需求增大时再贵价卖出。

范蠡看准时机,人弃我取,人取我弃,转手买卖,赚取高额利润。

(三)善择其地

睿智的范蠡把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融于经商,他开展经济活动十分讲究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的选择。

范蠡辞别越王勾践踏上发家致富之路,创业的第一站即齐地,因为齐国有优越的经商环境。

齐太公姜子牙在武王伐纣中立下奇功,战争结束,论功行赏时,周武王把齐国分封给了齐太公。齐国滨海,土地大多不适宜耕种,以农富民强国之路走不通。

史料记载,齐太公曾经在商朝国都朝歌屠牛,在盟津卖饮,通晓商业可以富民强国之道。《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太公“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奠定了齐国富民兴国的末业基础。

后来帮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因少时家贫,为谋生曾与好友鲍叔牙合作经商,在这一过程中管仲看到了末业对于富民的益处。

管仲认为,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首先要富民。那么,如何富民?管仲云:“务本饬末,则富。”管仲治理齐国时继承了齐太公的治齐方略,重农不抑末,坚持农末俱利。


《史记·齐太公世家》云:“桓公既得管仲……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史记·平准书》云:“齐桓公用管仲之谋……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

管仲治齐时实行有关渔业、盐业、铁业等方面的经济政策。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农末俱荣,称霸中原。

不仅如此,管仲还推出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给赴齐通商的商人免费提供食宿和税费优惠。


齐太公和管仲鼓励农末协调发展,打破重农抑商的思想束缚,开创了齐国以商富民兴国的传统,形成了浓厚的工商业文化氛围,其工商业管理制度和工商业发展思想在众诸侯国中是最完善、最成熟的。

范蠡敏锐地觉知到齐地具有适宜开展经济活动的社会经济环境。所以范蠡审时度势,选择齐地作为创业的首站。


范蠡带领家人和随从到齐地居住在海畔,苦心拓荒,种麻养蚕,经营布帛鱼盐等手工业,终治家产数千万,取得第一次创业成功。齐人闻之,知其乃贤人,齐君主甚至拜范蠡为相。

三年后,范蠡归还齐国相印,散尽在齐地数年苦心经营创下的巨额资财,离齐奔陶。范蠡第二次创业选择陶地是因为陶地交通便利,是天下货物流通的枢纽。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范蠡看重的是陶地处“天下之中”,可以通天下各诸侯国,且陶地具有充足的货源,又便于获得商业信息,并且具有最广的客源,为经商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地利”条件。

所以范蠡择善而居陶地,率领家人第二次创业,很快又赚得了比在齐地更多的财富,再次成为商贾首富。

(四)务完物,无息币

《史记·货殖列传》云:“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积著之理”指从事经济活动的原则,“务完物”是说务必注意商品完好无损,“无息币”是说不要积压货物和资金。

范蠡坚持积贮货物要保证货物质量,加速商品和资金流动,让财币在快速流通中增值。

“无敢居贵”是指不能盲目等待高价,追求高利润,只要抓住商机就当果断出售,薄利多销,这样既能加速财货周转,又能赢得顾客,获得财富。


(五)苦身勠力,艰苦举业

正值功高至尊之时,范蠡抱着“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的鸿鹄之志,乘舟浮海离去,问道五湖。史书记载,范蠡弃越时,“乃装其轻宝珠玉”。

范蠡仅携带了再创业的启动资金,带领儿子和两三个随从辗转进入齐国,易名为鸱夷子皮。

在齐国,范蠡没有结交权贵,依靠权势发家致富,而是在海畔结庐,临海而居,白手起家。


范蠡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同普通百姓一样在海边亲自耕作垦荒,苦身勠力,艰苦举业,终于成功。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中国弃官经商第一人范蠡从此开启了商路成功之旅。


(六)以德立商

范蠡在经济活动中重视“遵道贵德”,所有经济活动都德贯其行。《陶朱公致富奇书·自诚》载范蠡按语:“货之一精一粗好歹,实告经纪,使好栽专夺卖。”

范蠡坚持保证货物质量,要毫无保留地把货物的优势和缺点告知中间商,让他们能根据货物实际品质情况合理定价出售。对货物的质量情况,切不可存任何侥幸心理去隐瞒,否则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史载,范蠡为了保证农民和商人都能获利,与他们签订保价协议,到约定收货时间,如果市场价格高于议定协议的价格,就以市场价格收购。

如果约定收货时间的市场价格低于议定协议的价格,就以协议价格收购。范蠡遵循“货真价实”“无敢居贵”的经济原则,既能使自己获利,又兼顾了社会正义。他的诚信思想在当时成为天下美谈,天下商人无不愿与范蠡合作经商。


范蠡在齐地创业时曾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向别人借了十万钱,后该债主如约来催款,不幸把借据毁于路途中,范蠡在无借据的情况下还清本息。

范蠡的“信义”之名名扬天下,因此,其无论何时出现资金周转问题,都有人主动送款上门帮助范蠡渡过难关。


(七)经世济民

范蠡之志不仅仅在于辅助越王称霸,还在于天下万民共富。范蠡经商成为天下首富后并不是自己安享荣华富贵,而是富行其德、济世救民。

史料记载,范蠡有一弟子名曰猗顿,是鲁国一穷酸书生,无论耕种还是桑蚕,都保证不了温饱,猗顿一直在寻找发家致富之道。


后猗顿去向富甲天下的陶朱公请教致富方法,范蠡就根据猗顿既无经商经验又无资本的实际情况,指导猗顿曰:“子欲速富,当畜五牸。”

范蠡还传授猗顿饲养牛羊等牲畜的方法和经验,猗顿听从教导,勤奋努力,从蓄养少量的牲畜开始,很快脱贫致富。

猗顿后又从事盐运、珠宝等手工行业,仅用十年就富甲一方。范蠡足迹到达无锡时,为了改变这里的贫穷状况,传授当地百姓养鱼和加工竹子的方法。


此外,他还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使这里很快发展为鱼米之乡,百姓生活富足。无锡地区有两句民谣:“种竹养鱼千倍利,感谢西施和范蠡。”

即表达了无锡人民对范蠡无私传授致富之道的感恩。不管是穷苦百姓,还是王公贵族,范蠡都有求必应,慷慨相助。

《陶朱公养鱼经》记载,齐威王曾经向范蠡请教养鱼之术,范蠡尽传,于是齐君“后苑治池”,一年就得钱三十多万。


范蠡还毫无保留地将致富经验和方法整理成《陶朱公生意经》等广传天下,真正实现辞别越王勾践时许下的宏大愿望:“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

范蠡从商艰苦创业,19年中三致千金,又能视钱财如粪土,三次散尽钱财扶危济困,经世济民,成为道德典范。

范蠡精彩演绎的“不是追逐钱财‘损不足而奉有余’的富人游戏,而是经世济民‘损有余以补不足’的伟大情怀”。


结语

商是春秋时期社会贱业,但道家认为“贵以贱为本”。

范蠡在计然的悉心教导下,秉持“圣人不耻身之贱,恶道之不行也;不忧命之短,忧百姓之穷也”的价值观,在卑贱的经商征程中证明了自己的高贵,成为流传后世受人敬仰的“商圣”。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西方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原则,即“自利原则”。

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普通人的经济行为都是为了逐利,而范蠡的经济活动超越了普通人的经济伦理价值观。

司马迁评价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范蠡的经济活动以天下共富的伦理道德为基础,其经济伦理思想是“中国人对世界经济伦理的卓越贡献”。

即便在今天,范蠡的经济伦理思想也极具生命力,闪烁着智慧之光,“是一种利国利民的经世法宝”。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9

标签:管仲   勾践   史记   货殖   谋臣   巨商   太公   建功立业   齐国   家财   货物   思想   经济   历史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